受難後復活 見證犧牲換覺醒

維權律師李柏光突病逝 中國基督徒奮起求公義 回顧近代信仰人物典範

海外人士為中國維權律師李柏光舉行追思會。(攝影/方嵐亭)

編按:耶穌的受難與復活,一直是基督信仰非常重要的基礎與核心。在耶穌的年代,祂所傳揚的福音,觸怒了當時的宗教領袖,為了洗淨世人的罪,最終遭到審判後釘死在十字架上,甚至連祂最親近的門徒也只敢在一旁觀看,不敢承認自己的身分。然而耶穌看似孤獨而寂寞的死,後來卻席捲並且改變了整個人類社會,許多源於基督信仰的觀念,仍是現代社會賴以運作的重要準繩。
以「犧牲」換來「覺醒」,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卻是讓社會得以變得更美好的關鍵,只要用心留意,就能發現這些改變社會的力量,仍在每一個幽微的角落裡散發著亮光,不管是納粹時代的德國牧師潘霍華、爭取非裔美人人權的美國牧師馬丁.路德.金恩,而韓國民主轉型、甚至是中國專制政府的統治之下,都有前仆後繼的先行者。
接續上一期專訪鄭南榕的妻子以及女兒鄭竹梅,讓讀者看見這位為台灣的民主、自由、獨立而奮鬥的烈士家屬心路歷程,本期新聞專題將與讀者一同放眼國際,看見「無懼犧牲,換來覺醒」的力量。

【方嵐亭專題報導】2018年3月21日,春分;美東風暴、大雪紛飛,交通中斷。隔日,華府晴天,中午12點30分,以國際非營利基督教人權組織對華援助協會(China Aid)會長傅希秋牧師為首,結合數位美國參眾議員辦公室力量,在名為Christ our shepherd的獨立教會為已故的基督徒、中國維權律師李柏光舉行一場追思禮拜。雖然許多原本要前來致意的民運人士都因大雪而無法到場,但當日仍聚集近百人,包括許多代表性團體。

逝世前就一直受到威脅與恐嚇的李柏光,許多人曾勸他不要再回中國,但是他表示,自己死也要死在中國,似乎知道自己必須犧牲來換取更多中國人對爭取自由、人權的覺醒,也讓想要透過中國政權,進行所謂基督福音遍傳中國全地的福音團體夢醒。
事實上,甫於今年2月7日下午,在美國與來自耶路撒冷的正教大主教合照,並於在美期間出席華府總統早餐祈禱會的李柏光,回到中國不久,便傳出於2月26日凌晨3時在南京解放軍第八一醫院因肝癌逝世。

身為李柏光的好友,傅希秋牧師得知消息後詫異表示,李柏光2月初訪美期間身體還很健康,他認為死訊突然,李柏光是「被肝病死」,中國當局應對此負責。

1968年10月10日出生的李柏光,是北京大學法學博士,其急公好義、追求真理與人權,為中國共黨當局所不容。他長期以精湛法律見解為失去土地的農民及受迫害的基督徒提供援助,聲名遠播,更曾獲美國民主基金會獎章。他曾多次被捕,生前是北京共信律師事務所律師,亦曾任北京啟民研究中心主任。

2017年初,李柏光與江天勇等其他6位維權律師,在對華援助協會紀念15週年中獲頒「中國宗教自由法治勇氣獎」,他亦親自在會場控訴北京政府的慘無人道作為。除此,他也曾翻譯《論民主》、《信仰的力量》等多本書籍,三度獲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接見。

美東時間3月22日在華府的追思禮拜中,主禮牧師查理斯˙海德曼在信息分享中說,李柏光遭苦待、被折磨,他的死似乎沒有公義,卻證明了聖經上耶穌基督的受難與復活。傅希秋更是數度哽咽,推崇李柏光是以生命來實踐他的基督教信仰。他私下透露,李柏光從來沒有肝病歷史。而他們要為李柏光辦追思禮拜的消息傳出後,先是接到李柏光太太表示「這樣做會破壞美中關係」的奇怪電話,接著是原本在3月5日答應要提供場地的Capitol Hill Baptist Church,在3日後,便以「你應該知道的」理由婉拒出借場地。

傅希秋主持的「對華援助協會」所出版的《2017年中國政府對中國基督教會與基督徒迫害》中指出,從習近平上任後到2017年,基督徒遭虐待人數每年都是成倍增加,遭迫害人數在2017年一年中就達22萬人。

中國維權律師 走上苦難征途

【邱國榮專題報導】中國媒體人趙思樂3月4日受邀出席在台灣的「那些中國地下教會與維權律師們」講座,她提到中國維權律師中,不少人是基督徒,她採訪多位督徒維權律師,並得到一致性的答案,「禱告帶來無比力量」,不僅是中國維權律師們如此,起身反抗中共強拆十字架的中國基督徒亦是如此。

趙思樂指出,具教會長老身分的胡石根律師曾在1991年組織了反對黨「中國自由民主黨」;並曾組建「中華進步同盟」和「中國自由工會籌備委員會」,但都被中國政府視為非法組織。

1994年,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以「組織和領導反革命集團罪」與「反革命宣傳煽動罪」等罪名,裁判胡石根有罪,刑期20年。2008年,胡石根獲得減刑,出獄後,招聚了一群願意採取行動反抗不公義的基督徒,成立了以抗爭者為會友主體的教會,因此再次被判處7年半的徒刑;目前得知胡石根在獄中處境艱困,已出現心絞痛症狀。外界若想得知胡石根的消息,可透過臉書Freedom for Liu Xiaobo Action Group關心。

趙思樂說明,許多維權律師遭中國政府抓捕,當中不少是基督徒,她採訪過多位基督徒維權律師,都清楚自己隨時可能會被逮捕,卻都給了她一個一致性的答案,就是抵抗中共的威權,用信仰禱告幫助意志更加堅定,而他們相信神要他們去抗爭,定會遭逢苦難。

2015年7月9日起,中國政府展開新一波對維權律師及抗爭行動者的政治打壓,趙思樂說,這起被稱為709案的被抓人數超過300人,繼續被關押者約有近30人,都在半年後被以「顛覆國家政權罪」起訴,其中多數是男性;他們的女性家屬組團繼續抗爭,趙思樂稱她們為「709家屬團」。

趙思樂說,中國的基督教會其實不會導向抗爭政府,縱然當中有不少是不被政府承認的地下教會,但多數並不碰觸公共議題,她稱這樣的教會是「教條教會」。不過,以「709家屬團」來說,成員都是過去不支持家人關心公共議題的基督徒女性,並且其帶給社會的印象,不是被政治迫害的家屬所會呈現的悲情或憤怒,她們抗爭,但她們打扮亮麗地去抗爭,她們用喜樂的面貌去抗爭。其中一位成員王翹玲,她是牧師,並組織了709家屬團,趙思樂說,因王翹玲牧師了解如何凝聚家屬,於是將709案的家屬糾在一起,並團結一起抗爭。

2017年,趙思樂出了《她們的征途》這本書,書中描述中共如何壓迫基督教的個人觀察,書中人物主要是709案的家屬,一群女性基督徒抗爭者的故事。自稱本身沒有宗教信仰的趙思樂,從宗教的角度切入,去挖掘這群女性抵抗政治壓迫的征徒,是宗教信仰及宗教身分,給了她們信心,因而能夠有堅定不移的意志、走上征途。

非暴力爭自由→劉曉波

【陳逸凡專題報導】中國人權運動者、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因為起草《08憲章》,呼籲言論自由、人權和選舉權,在2008年遭中國政府以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義刑事拘留,2009年遭判刑11年,從此一直到過世之前,未曾再呼吸過一口自由的空氣。劉曉波是史上第二位在服刑期間獲得諾貝爾獎的得主,上一位是1935年納粹德國時期的記者卡爾.馮.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但劉曉波卻是史上第一位到臨終前都無法獲得自由的諾貝爾獎得主。

劉曉波出生於1955年,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發生前,曾以學者身分響應學生要求民主的訴求,並在6月4日時得知軍隊即將介入後,成功說服數千名學生撤離現場,仍被中國政府指控為學運幕後黑手,遭開除公職並逮捕,出獄後成為自由撰稿人,卻也成為中國政府持續監控的對象,並在敏感國家會議召開期間遭到軟禁、甚至限制通訊。

雖然劉曉波出獄後對天安門事件的「懺悔」曾引起爭議,但他仍致力於中國民主憲政改革,並在2008年響應《世界人權宣言》60週年,參與起草《08憲章》,主張言論、出版、結社、信仰、遷徙、罷工等自由,觸怒中國政府,遭到逮捕並判刑,在監獄中度過餘生。

2010年劉曉波因「在中國為基本人權進行持久而非暴力的奮鬥」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遭中國官方媒體批判為外國人士「干涉中國內政」「公開支持中國境內違法犯罪行為」。在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他的妻子劉霞亦遭到中國政府軟禁,限制其對外聯絡,至今各界仍為劉霞的安危與健康感到擔憂。

捨自由反納粹→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Umav專題報導】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1906年2月4日~1945年4月9日),德國信義宗牧師、神學家、基督教文學家,曾經活躍於「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和「普世基督教合一運動」(Ecumenical Movement)。他年輕時就在神學領域上展現出過人的見地,一生雖短暫,卻留下許多經典著作;然而他最為人稱道和紀念的事蹟,是他在納粹暴政肆虐之時,勇敢對抗著當時德國不仁不義的政權與社會。

1933年至1945年間,德國政權由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所把持,迫害及屠殺異議分子、實施種族主義政策,也打壓教會,使許多教會領袖受監禁。

1939年,潘霍華到美國紐約聯合神學院任教,不久後卻寫信告白:「在祖國歷史上困難期間,我應該跟德國的基督徒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不跟我的同胞同受今日的憂患,戰後我也就沒有參加教會重建的權利了」,於是在二次大戰爆發前夕,擁有美國居留權的他,毅然選擇回到德國。潘霍華曾在軍事情報局部門工作,卻並非為納粹政府搜集情報,而是將德國的反抗納粹運動散發至海外,尋求國際支持,為的是推翻希特勒與納粹黨。他不僅是牧師、神學教育家,也同時是一名革命分子與間諜。他也批判了對納粹暴行袖手旁觀、保持沉默的教會。因為反抗納粹,他於1943年遭到逮捕,1945年在弗洛森比格(Flossenbürg)集中營遭絞刑處死,享年39歲。他去世後3個星期,希特勒自殺,5月7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潘霍華早期的思想中,如《追隨基督》和《團契生活》等,主要是鼓勵信徒過分別為聖的虔誠生活,然而在他後期的著作如《倫理學》當中,則積極鼓勵信徒要正視社會的黑暗、親身實踐信仰的公義。他自己則為此赴湯蹈火,甚至不惜身陷囹圄。潘霍華除了在學術領域中有深遠的貢獻,他也相信並推崇「講道」的重要性,他認為上主的話語要透過不斷的宣講,以在世人當中傳述並帶來效應。在那受政治迫害、人權淪喪的年代,他的信息時常是充滿信心與鼓舞。就算身處牢獄中,潘霍華仍持續書寫,在獄中完成了《反抗與投降》,其他信仰隨筆與價值觀思索的信件、祈禱文、詩歌等文章,也被集結成《獄中書簡》,成為後世廣泛流傳並喜愛的信仰文選之一。由德國音樂家辛格福里德‧費茲(Siegfried Fietz)譜曲的經典詩歌〈所有美善力量〉之歌詞,即是潘霍華在1994年冬天為新年所寫,於監獄中鼓勵家人的書信改編而成。

潘霍華用生命關懷自己的社群、國家,並以行動實踐、探詢和詰問自己所宣認的基督信仰,他的生命雖然短暫,其言行和著作卻為後世留下啟發和見證,並持續影響著人們的基督信仰觀。

訴求黑人權益→金恩博士

【林婉婷專題報導】美國佛州校園槍擊案後,80萬民眾參與「為我們生命遊行」活動,希望政府強化槍枝管制。已故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的9歲孫女約蘭達(Yolanda Renee King)公開致詞:「我有一個夢,適可而止吧!這理當是個無槍的世界。」在種族歧視嚴重的1950年代,金恩主張以非暴力運動爭取非裔美國人權益。縱使威脅不斷,金恩相信平權呼聲不會因畏懼死亡而停止。

金恩25歲當上美國浸信會牧師,他認為民權運動是神職工作的一部分,受信仰、甘地和拉斯丁影響,他的維權理念從擁槍自衛轉變成非暴力抵抗。1954年,金恩到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的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任職。隔年,金恩以罷乘抵制,最終迫使公車取消隔離措施。這場運動的成功,讓非裔美國人看見平權的微光,紛紛效法,如靜坐、自由乘車、籌組公民組織、校園改制等。

1963年的「進軍華盛頓」立法運動,當時金恩博士於林肯紀念堂廣場向30萬人發表著名演講「我有一個夢」,提出和平與自由願景。該運動的成功促使美國國會通過民權法案,表明種族隔離等歧視政策違法,並賦予黑人平等選舉權。同年,金恩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1968年,金恩在發表演講「我去過山巔」後,隔日即遭刺殺。他的犧牲引發多個非裔社區暴亂,金恩遺族率上萬人走上街頭延續平權訴求,運動並未因死亡而停止。金恩過世6日後,眾議院通過民權法案,禁止歧視的規範從參政權擴張至交易、金融與人身安全等領域。

2018年,巴西第二大城里約熱內盧,山頂的基督巨像似乎在張臂擁抱這個受傷的城市,隸屬社會主義和自由黨(PSOL)的黑人市議員瑪麗耶爾.佛朗哥(Marielle Franco)遭槍殺身亡。瑪麗耶爾出身貧民窟,憑己力就讀富明尼斯聯邦大學(UFF)畢業,因朋友於警匪交火受波及喪生,開始關心人權議題。一生致力於種族、女權、性少數群體及貧民維權議題。

3月14日晚間,瑪麗耶爾.佛朗哥結束黑人女性權益運動行程,返家途中遇襲,當地民眾與國際組織認定這是政治處刑,因她死前曾控訴軍警濫殺。里約市警方拒絕偵查此案,命案調查由政府接手。但政府2月起派駐軍方於里約市維安,與瑪麗耶爾反軍警暴力執法理念違背,雙方關係向來緊張。權力單位介入程度讓瑪麗耶爾的支持者懷疑不安,他們不再靜默,上萬民眾自發性遊行抗議,透過社群媒體提出呼籲與控訴,紀念她的名字,並強調命案為政治謀殺。

香港媒體稱這起事件將推動巴西民權運動積極展開,隨槍聲而響,犧牲不會是結束,而是改革的開始。

人民無懼犧牲 喚醒韓民主化

【黃文瑜專題報導】「民主的甜美果實,是許多人的鮮血換的!」在台灣的韓國宣教師張浣鎬,談起南韓民主化歷程充滿許多嘆息,雖然戰後國際間富含民主勝利氛圍,但各國元首還是以獨裁治國拚經濟為目標。南韓在軍政府威權的壓迫下,人民爭取民主的怒吼聲延續27年,透過一波波抗爭、流血衝突,才得以實行民主。

南韓第一任總統李承晚在韓戰期間,強行通過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統為直接選舉,抓捕反對者,成功確保自己再次當選總統,後又修法規定總統任期不受8年上限限制,第三次當選總統後,欲修「國家安全法」強化政府對社會的控制,引發全國民眾不滿,第三度操作選舉又再次當選總統,讓民眾忍無可忍走上街頭,他宣布戒嚴並派部隊開槍鎮壓示威者,經過7日抗爭,民眾仍非常憤怒,最後李承晚辭職。

原以為李承晚辭職,可以為韓國帶來穩定的民主政權,但在議會改為內閣制、總統變成象徵性職位,人民期待民主開放之下,曾被壓抑的示威遊行和政治運動開始激增,短短8個月中竟有2000多件大小示威運動。

此時,軍人朴正熙發動政變,並且在兩年內「還政於民」,朴正熙獲選總統,而後他力拚經濟,在總統4年任期滿後,又再度選上總統,卻在任內推動修法讓他可再做第三任總統,朴正熙如願以償,但受到反對黨質疑,在壓力下他實施戒嚴,解散國會,中止憲法,進一步成為「終身總統」,讓韓國社會又走向「威權獨裁」,沒有言論自由,民間再次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最後朴正熙被刺結束長達18年的軍人專政。

人民以為「趕走」朴正熙,可為社會帶來改變,想不到由金斗煥率領的軍人勢力崛起,再次發動政變開始掌控軍政大權。1980年5月,反對威權統治的大規模抗議爆發,全斗煥宣布戒嚴,反對派領導人金大中和金泳三被軟禁。

張浣鎬說,當時光州地區的民眾,多為金大中的支持者,他們反對軍人當總統,要求釋放金大中,引發大規模的抗議活動,全斗煥竟直接派軍隊鎮壓,將光州的道路封鎖,甚至任由數千名軍人,開著坦克車,不顧躺在路上的市民,直接衝進城內,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死亡人數無法估計,就像台灣的二二八事件一樣,光州事件的受害者及家屬,在事件後還被全斗煥政權冠上汙名,每年5月18日,民間私下舉辦追思會還會被抓。

「爭取民主的路,南韓和台灣一樣辛苦,」張浣鎬表示,全斗煥執政第七年後,有意讓同為軍人出身的盧泰愚接班,人民因「受夠」軍政府長期高壓統治,1987年再次走上街頭。

當時首爾大學學生朴鍾哲積極參與學生運動、提倡民主化思想而被捕,竟被拷問因水刑窒息而死,成為1987年6月運動的導火線,各地民眾群起上街抗爭,後來又因延世大學學生李韓烈遭鎮暴警察催淚彈打死,而造成全面激化,最後迫使全斗煥同意總統直選,開啟南韓民主化的時代起點,也因為民間與政府長期對抗,打下厚實基礎,讓韓國至今能持續嘗到民主的「甜美果實」。

【電影櫥窗】逐夢大道  

《逐夢大道》講述美國非裔人士民權運動史上最重要的一場社會運動。1965年,牧師馬丁.路德.金恩加入美國南方非裔人士社運活動,發起從薩爾瑪(Selma)走到蒙哥馬力郡(Montgomery)的遊行運動,最終促成美國總統林登.詹森簽署通過《選舉權法》,美國黑人從此享有平等投票權,成為美國民主史的轉捩點。

1965年3月7日,艾德蒙皮塔斯橋(Edmund Pettus Bridge)發生「血腥星期日」事件,非裔美人透過遊行爭取投票權,然而當時的州長卻下令以武力鎮壓,鎮暴警察鎮守在遊行路線上艾德蒙皮塔斯橋的一端,把參與遊行的民眾打得頭破血流,警察施暴的畫面透過媒體的傳播震撼無數美國人,使社會輿論發生變化,轉而同情非裔美人的處境。

然而爭取人權從來不是一條簡單的路,必須承受強硬的阻撓以及各種不對等的批評與攻擊,人權的反對者,也不會一夕之間就成為人權的支持者,馬丁.路德.金恩的人身安全始終遭到威脅。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恩在下榻的汽車旅館遭暗殺身亡。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1條評論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