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在最後晚餐宴席的女性

林益仁

耶穌被釘十架前的最後晚餐,有女性共餐嗎?如果有,那將顛覆我們過去對最後晚餐全然由男性參與的刻板印象。然而,電影《抹大拉的馬利亞》是這樣演的。這是一部深富女性主義觀點的「平反」之作,雖然影片進行的調性平緩,但透露出來的信息卻是極挑釁的。

與其說,這是為「抹大拉馬利亞」洗刷惡名冤屈的故事,不如說電影在強調耶穌「上帝國」福音的救贖工作女性特質的關鍵角色。抹大拉的馬利亞,正是那個女性特質的窗口。本片導演更著眼於耶穌與馬利亞在上帝國福音的認識上,彼此互相支持的關係。特別是,耶穌的其他門徒多數傾向「革命起義」與「衝突對抗」的彌賽亞主義做法。

影片中,馬利亞跟猶大最好,也最有得聊,其實象徵兩種不同救贖觀點的對話。猶大並非利慾薰心的小人,而是充滿熱誠的猶太愛國主義者,這在音樂劇《Jesus Christ Superstar》就已呈現。猶大是真誠反殖民的革命者,但他需要耶穌的群眾魅力及行神蹟的大能。他接近耶穌,是因為耶穌可以完成復國大業,脫離羅馬統治。他的想法有一定影響力。

但,耶穌並不一定這樣想。然而,猶大與男性門徒以進入耶路撒冷的彌賽亞君王模式來想像設局,卻使耶穌進入兩難的困局。造反,或是不造反?這是困難的決定。電影中,以耶穌的母親跟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對話帶出,前者對後者說,如果她愛他,就要有心理準備,就是學習像前者一般,準備「失去」他(耶穌)。而巧的是這個「失去」,正好也是耶穌準備要就死的心理準備。

兩個馬利亞所體會到的「失去」,體貼了耶穌的心懷,婦女認識的上帝國救贖與耶穌內心深處產生共鳴。這是與以男性特質陽剛、控制、衝突、戰鬥為主導的猶太社會相左。同樣,猶太社會中男性特質的強大展現也是壓迫抹大拉馬利亞追求信仰與救贖的障礙。因為社會結構,她被汙名化成惡鬼附身,不守婦道。但她知道耶穌不這樣想。換句話說,在耶穌身上也有相同的女性特質。

猶太人在被羅馬殖民的狀態下,一心想要追求自由,但是,同樣在猶太社會,男性對女性的壓迫並沒有低於羅馬帝國對猶太人的作為。壓迫的形式不僅出現在族群關係上,也出現在性別關係上。抹大拉的馬利亞凸顯了這樣的矛盾。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進路。

反殖民的進路,誠如片中所言:要堅定信仰,從內在徹底改變自己,它的深刻處在於直視死亡的勇氣。抹大拉的馬利亞不顧猶太傳統追隨耶穌,甚至敢於提出不同於其他門徒認識基督上帝國福音的看法,當門徒紛紛逃走之際,她守在十架底下,陪伴在耶穌墓穴之旁,最後成為第一個看見耶穌復活的門徒。

如果沒有不斷反省與調整改變自己的力量與視野,面對壓迫、恐懼甚至復活的奇蹟,沒有人可以承受。我認為這是種屬於女性特質的力量,願意調整與改變,面對信念願意犧牲但堅持不放棄,及看似柔弱的剛強。抹大拉馬利亞的行動足以貫穿耶穌所傳「上帝國」奧祕中最為激進的部分,即是用愛與犧牲勝過死亡的權勢。這是今年復活節,我最大的收穫。女性,應該出現在最後晚餐的宴席,因為她們懂耶穌的心意。 (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