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 教會與中會相互幫補

壽山中會舉辦兒主新方向新創研討會 各教會提出問題分析、觀念反省與策略擬定

壽中教育部部長鄭恩智分享教育改革目標。(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主日學老師或許聽過不少他人經驗分享,但是否正視教會內部真正的問題與需要?壽山中會教育部4月22日下午舉辦「兒主新方向」新創研討會,著重在分組討論,針對「兒童牧養」「同工造就」「兒主事工」問題分析、觀念反省與策略擬定。

壽山中會教育部部長、鳳山西門教會牧師鄭恩智以工業革命演進類比教會主日學歷史。工業革命最早可追溯至英國18世紀中,以機械代替人力提高生產效率,後來發展出規格化生產線,接著電子科技產業崛起。近幾年德國提出產業政策工業革命4.0,善用網路溝通、AI計算、大數據資料、雲端傳輸與整合。配合不同需求產生也考慮新方式出現,工業不斷改進,教會主日學也是如此。

早期,由於宣教師為台灣帶入先進醫療與教育,教會對社會影響力很高。當時的教會規模大,兒童主日學常有上百人參與榮景。2000年左右,不少教會舉辦週末兒童營;事工多元與社會複雜化,教會面臨更多問題,包含場地、師資、課程內容等,「當教會問題越個別化,中會能做也越來越有限。」

鄭恩智分享壽中教育改革目標:希望各教會能踴躍提出各自需求給中會與其他教會參考;教育部補助與資源足夠支持各教會發展事工;提升資訊傳遞效率,善用社群媒體的社團與群組。最終營造品牌形象,讓人期待「教育部輔導教會、教會豐富教育部」。

主題小組分享時間,兒主事工組聚焦在少子化問題。除了期待台灣出生率提升,教會能做的是吸引與培育現有的孩子。有人分享孩子喜歡到教會,但父母有時覺得早起打理接送孩子太疲累,「父母比小孩更需要鼓勵。」有人提到大人讓孩子來教會玩,但不願參與主日學,需要更多溝通與鼓勵。有人觀察到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太過熟悉聖經故事,容易覺得乏味,「信仰教育很重要,但不能一成不變」。兒童牧養組點出世代差異,從小在教會成長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對教會的理想和自我展現的渴望都需要被肯定。

同工造就組熱議「服事無力感」從何而來?可能是健康問題、缺乏認同、能者多勞等,但羅雅教會牧師張佳韻強調,從學生到持家的婦女,每個人都很忙碌,不能成為拒絕上帝呼召的藉口,應「以上帝為樂」。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