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家系列書籍│書櫃上的思想家

圖片來源pixabay.com/zh/users/ninocare-3266770/

台灣教會公報社與校園書房出版社首度聯手,推出神學家系列書籍書展。公報社向來以釘根本土的精神從事出版事工,出版著作多為台灣作家及牧者,單是台灣出生、國際知名的宋泉盛牧師著作就高達30本,其神學思想豐富,堪稱為無人可相提並論的亞洲神學家。而校園出版社著重翻譯書籍,歷年來為台灣引進及翻譯不少歐美神學作品。盼此系列介紹,讓讀者一次飽覽國內外重要的神學著作。(資料提供/台灣教會公報社、校園書房出版社)

■黃彰輝 Shoki Coe 

1914~1988年,台灣

黃彰輝牧師,戰後促成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立總會、1949年擔任復校後的台南神學院院長,是活躍於普世合一教會運動的神學家,也是「台灣人自決運動」發起人之一。他在1972年和黃武東、宋泉盛、林宗義等人共同於海外發起「台灣人自決運動」,獲得歐美台灣人組織支持,也因此名列國民黨政府的「黑名單」。

黃彰輝牧師的一生是奔跑於旅行、協議、演講等,為了充實自己,他常常廢寢忘食,開夜車讀書、準備講章與報告。正如他在高等學校時代,一加入足球團隊,就成為隊伍球賽時的中心動力,引發觀眾不間斷的「啊!嘩!讚!」等叫好歡呼。他的前瞻、見解與靈感十分豐富。

黃彰輝擔任神學院院長時,也是系統神學教授,他的教導影響整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他的神學是神、人、教會以及社會、世界的連貫及互動,牽涉到科學、政治、經濟、醫療等相關領域,所以他主張神學是人在活生生的社會、國家、世界的實況內,不斷進行的省思與考究。

《台灣人的先覺:黃彰輝》

黃彰輝主張神學應釘根於本土,首倡實況化神學,後來成為普世神學教育方針。

黃彰輝獻身領導台灣教會關懷社會,兩度被選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強化台灣教會的一體性。擔任普世教會協會(WCC)神學教育機構的第一人;雖然遠離故鄉,仍然為台灣前途東奔西走,又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國是聲明〉發起「台灣基督徒自決運動」。此書作者為其學生張瑞雄牧師,為彰顯黃彰輝一生的心路歷程,奔走於美國、日本、英國及台灣之間,收集珍貴資料而寫成。

《黃彰輝牧師的精神資產研討會論文集》

2014年曾舉行「黃彰輝牧師的精神資產」學術研討會,會中發表了14篇論文和兩場專題演講,分別就黃彰輝對神學教育、本土神學、台灣教會、台灣政治運動的貢獻深入探討。本書內容為此系列論文和專講的精采收錄。

 

 

■宋泉盛 C. S. Song 

1929年~,台灣

曾任台南神學院院長的宋泉盛牧師,用「道成肉身的神學」、「移位的神學」、「第三眼神學」、「故事神學」等不同的名稱來描述他的神學特徵。這些名稱共同的母體就是亞洲神學。他一生致力建立亞洲神學,所有著作幾乎都環繞著這個主題。

宋泉盛也被喻為故事神學家,他認為聖經基本上是上帝的故事,例如他在《古早古早有故事》書中提到:「上帝不是概念,而是故事。」他說:「我們如何得知上帝與我們同在呢?當然不是藉由概念、想法、假設或原則,而是藉由我們每天的生活、我們所遭遇的經歷。簡言之,我們是藉由所編織的故事,所傳講、所分享的故事得知上帝與我們同在。」

前玉山神學院教授陳南州牧師曾描述,宋泉盛是一位不一樣的故事神學家,從他過去的著作,特別是《孟姜女的眼淚》《悲天憫人的上帝》《故事神學》《信心的探索》等書,不難發現,宋泉盛不只是從故事的角度來解說基督教信仰,也一再引用世界各地、特別是亞洲和佛教的故事跟聖經的故事對話,並藉以闡釋上帝的屬性與作為。

宋泉盛的論述與看法有時令人咋舌,因此會有不少心靈的驚擾,他卻鼓勵我們:「心靈的驚擾是信仰和神學前進的第一步。」

《他們的眼睛開了──擁抱世界的故事講章》

當我們聆聽各種境況中人的故事,會發現上帝都與我們在一起,故事可以是上帝同在的聖禮。本書分為三個部分:沉睡的亞當、猜測上帝的背、永恆生命的水。宋泉盛希望透過本書,在聖經以內和以外的人物故事中,讀者能重新經歷屬於自己的聖禮經驗。

《古早古早有故事:故事神學》

假如神學跟上帝密不可分,也一定跟故事密不可分,因為上帝是故事的上帝。沒有故事的上帝是空洞的上帝。宋泉盛以好奇心、同理心、聯想力、想像力等四元素解說故事神學,期待藉此體會上帝愛的本性與作為。

《愛的奇蹟》

生命、盼望和信心一直是神學之旅的關口,是人生之旅都得面對、撫育並捉牢的實情。有任何生命無需愛的培養嗎?訊息若不是出於愛則盼望的會是真的嗎?不是受愛激發產生的信心還算是信心嗎?

《使徒保羅的信仰、神學智慧》

本書為《聖經新解》第11冊,聚焦在保羅親筆寫的書信,討論保羅的信仰和神學精華,同時指出保羅的神學有不少問題可以提供基督徒思考的空間。希望讀者能兼顧正反兩方去讀,深思保羅的基督教思想,以及他在基督教會造成的結果。


 

■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年,德國

 

《牧養是場冒險:靈性關顧12講》

潘霍華為我們找到了「最有力」的牧養道路:牧養工作必須倚靠上帝的工作,重點不是關顧者的技巧,而是上帝的行動。

牧養是場冒險,挑戰我們從關顧技巧而來的安全感,使我們願意為愛,重拾上帝的話語來開展牧養的工作,使軟弱、受壓迫、剛硬的人重新尋見上帝。

 

《熾熱的話語──潘霍華談讀經》

潘霍華雖然身體被囚,卻仍終日默想聖經,操練對神的渴慕、投靠、呼求,將紙上冰冷的聖經文字轉化成熾熱的話語,在胸臆間燃燒。全書最後,他更以詩篇119篇的默想作為示範。

 

 


 

■尤金‧畢德生 Eugene Peterson

1932年~,美國

 

 

 

《翱翔的基督:畢德生談聖經靈修學》

畢德生以他著名的對話式寫作,將現代凌亂不堪且支離破碎的錯誤靈性觀,勇敢地清理了一番,單單提供基礎而重要的議題。

本書點出當前許多錯謬的靈性觀,重新將「靈修」與「神學」做更好的詮釋和融合。

 

《天國的語言──向耶穌學說話、學禱告》

畢德生帶我們一同跟隨耶穌,聽祂說故事,學習語言在創造、救恩故事裡的地位為何,讓閒話家常和禱告並無二致,真切地進入他人(the other)與他者(the Other)的關係之中。

 

 


■約翰‧斯托得 John Stott

1921~2011年,英國

 

 

 

《沒有上帝,就沒有未來》

這本書把約翰‧斯托得當年的四篇講道重新集結出版,再加上斯托得一篇討論生態危機的文章,以及對於教會的未來建言。

當全世界都在問「人類的未來在哪裡?」,斯托得的這本小書將會告訴我們,唯有在上帝的真理中,人類的未來才能一直走下去。

 

《未來門徒的4個挑戰》

斯托得牧師以清晰富有層次的解經,以及坦然的個人經驗為架構,娓娓道來對於門徒生活的心得。斯托得的每一個掙扎都成為我們真實的借鏡,讓人在他謙卑的見證中思索門徒當有的面貌,朝向未來堅定前進。

 

 


 ■魯益師 C. S. Lewis

 1898~1963年,英國

 

 

《開往天堂的巴士》(原名:夢幻巴士)

文學巨擘魯益師以其靈巧的想像力,一反金碧輝煌、朦朧夢幻的天堂印象,建構出草堅若剛鑽、雨滴如槍彈、堅不可摧、真實無比的天堂場景,再將塵世的是非恩怨、善惡真假一齣齣搬到天堂邊境。

是什麼樣的天堂,讓嚮往的幽靈望之卻步?是什麼樣的執念,讓整批幽靈不惜折返?隨著故事一幕幕展開,讀者似也如履針氈,被迫作出留下或返回的艱難抉擇。

《禱告的奧祕》

魯益師告訴我們禱告不只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體驗神同在的機會、直探生命核心的必要行動。在歷經妻子過世的痛苦後,他談論禱告的主題,就像誠懇的信仰分享。

22篇書信短文不僅暢談禱告常見的疑難,更帶出問題背後深刻且重要的真理。禱告不蒙應允怎麼辦?既然神都知道,禱告意義何在?本書開啟你對禱告的視野,深化禱告的動力與信心,放膽禱告,與神同行!


 ■提摩太.凱勒 Timothy Keller

 1950年~,美國

 

 

《被釘十架的王:重新認識馬可福音中的耶穌》

紐約救贖主長老教會牧師提摩太.凱勒,帶領你我深究信仰的核心:真正的君王是誰?究竟是耶穌,還是我們自己?他藉著馬可福音深入探究耶穌的生平,定位耶穌君王的身分,藉此突顯你我心中各式各樣的假王;更探討耶穌被釘十架的目的,為每個願意跟隨祂的人描繪生命的異象和願景。

 

《21世紀教會成長學:以福音為中心的城市教會新異象》

這本書嘗試在紛亂與極端的時代,為教會指出下一個階段成長與前進方向。凱勒牧師提出了「中心教會」的神學異象,他以「福音.城市.運動」作為三個支點,分別回應「宗教vs世俗」、「抗拒文化vs被文化同化」、「體制僵化vs彈性失序」這三個困擾著21世紀信徒的大問題。

 

 


 ■巴刻 J. I. Packer

 1926年~,英國

 

 

 

《全民神學家巴刻──從認識神到事奉神》

本書是巴刻首本中文版傳記,由同為神學家的麥葛福執筆,探勘巴刻高潮迭起的生命軌跡,獻給每位委身於神學教育、教會牧養、關懷世界的福音戰士,展開一場自我探索、獲得啟發的旅程。

 

 

《點燃禱告之火》

巴刻在這本書中承認:他的禱告有時也會營養不均衡。為了幫助基督徒在禱告上有所突破,他紮實地遵循聖經的教導,提出促進禱告健康的七大關鍵要素──默想、讚美、祈求、抱怨、堅持、參與群體和全心投入。只要天天攝取這七項營養素,我們的禱告將不再一樣。

 

 


■布魯格曼 Walter Brueggemann

 1933年~,美國

《土地神學:從聖經信仰看土地的賞賜、應許和挑戰》

舊約泰斗布魯格曼從土地的角度重溯從舊約到新約的壯闊歷史,申明土地在聖經信仰中具備的歷史與群體面向,藉此界定土地的豐富神學意涵。他也同時提出上帝、土地、妥拉/律法書三者的匯聚,作為我們今日思考土地議題的依據。

 

 

《約櫃流浪記──讓布魯格曼教你劇場讀經法》

藉由描繪約櫃流浪過程中的跌宕起伏,布魯格曼指出了我們讀經的路線,原是與我們生命的走向息息相關。

布魯格曼解析約櫃流浪的三個階段:被擄、突破囚牢、歸家,分別映照教會文化裡瀰漫的逃避、失敗主義、虛榮心態。正常的生命必找到自己的出路,正常的讀經也當帶來顛覆性的改變。當神學閱讀不再重複無用的方程式,信仰便在實踐中獲得實現。


 

■祈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年,丹麥

 

 

《追尋自由的真諦:祈克果論人生抉擇》

本書探討人生應該怎麼活、人的價值在哪裡,問的題目雖大,談的卻是日常生活種種:戀愛、婚姻、謀生、理想、快樂、苦悶、責任、自由……無一不與你我切身相關。

對於人的思想、情感、經驗,祈克果以精準的析論,詩意的表達,直剖人性最幽微之處,往往兩三句話就足以沉思良久,咀嚼再三,是一本值得收藏、慢慢品讀的經典。

《勇氣與謙卑:祈克果談作基督徒》

教會自宗教改革以來強調恩典和因信稱義、反對行為稱義得救,認為基督徒只需要安分守己的過屬世生活。但這種世俗化的基督教,並不能帶給人豐盛的生命,信徒們需要勇敢站出來面對信仰、面對上帝。得著因信稱義的恩典還需要有什麼付出?且讓祈克果為你說分明!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