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中會 盧天武、吳淑芳

【林婉婷專題報導】魯凱中會總幹事盧天武國中畢業即進入玉山神學院就讀,由於父親鼓勵與母親期望,他完全順服。原本一心當個好學生的他,在入學幾年更為成熟後,開始觀察諸有趣現象。當時學生自立自強,校內盛行各類打工:劈柴、接電話、刻印刷板、圖書館員等;1980年某個禮拜天,盧天武擔任總機轉接員,他發現學校聚集很多人,原來是蔣經國來找院長楊啟壽,當時電話轉接必須轉換電話線,他緊張得手忙腳亂,現在想來仍非常深刻。

辛勤整理校園的神學生。(相片提供/盧天武)

當時學生連寒暑假都在打工。他記得暑假與同學一起整理學校橘子園,大家故意揮舞手中工具,將橘子打落,撿「落果」來吃;一群人玩得太瘋,還引起楊啟壽關切。在學生們眼中,老師們既嚴格又慈愛,在不能公開談戀愛的規定下,學生們會笑稱老師們隨時在監視,而曾有教授看盧天武穿得單薄,就將自己的衣服脫下給他。

各自喜愛貓與狗的兩位英文老師。(相片提供/盧天武)

盧天武曾擔任牧羊會(學生會)文藝股長,創辦月刊《牧羊人》刊載學生靈修、評論、文學等作品,當時語文老師林培松牧師為大家打下好基礎(林培松1979年起擔任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8年);牧羊會也曾舉辦學生音樂創作比賽,如孫子貴、拉娃告.拉歌拉格(Lhavakaw.Rakerak,讀書時叫麥村連)等音樂方面才華洋溢的牧者都是其中好手。

《牧羊人》創刊第一期。(相片提供/盧天武)

當時出學校要登記、交通只能靠公車,學生多選擇在校休閒,例如打桌球。盧天武還記得楊啟壽喜愛打球,沒贏球不願放人,於是他會故意輸球,讓別人上場,自己溜去吃飯。不只如此,有學生會到學校魚潭釣魚,再放到宿舍後方自己挖的魚池飼養。

週末實習是難得外出體驗,當時他與朋友會到太魯閣大禮和大同部落教會,雖然爬山很辛苦,但部落裡大家很善待神學生,實習也很充實。可惜只有到阿美和太魯閣族教會,沒有在布農族教會實習的經驗。

鯉魚潭畔風光。(相片提供/盧天武)

盧天武勉勵,現在學生沒有過去困苦,但希望保持自律,除了透過早晚禱和靈修加強對聖經的認識,母語能力也要精進,「我們讀書時約7成學生會說母語,現在大概只有3成。」雖然族群文化受到重視,但受限都市長大和華語教育,年輕傳道人在文化能力需更加努力。

當時讓很多神學生苦惱的希臘文課合影。(相片提供/盧天武)

魯凱中會議長、青葉教會牧師吳淑芳同為玉神畢業,也察覺到神學訓練與文化教育的落差。她提到自己小時候是個調皮小孩,多數老師不喜歡她,唯獨主日學老師善待她,「那不是討好,是願意給我機會改過。」她非常喜愛玉神的學習氣氛,就算是她不拿手的英文,都因為師生開放且活潑地討論而充滿趣味;張明佑、吳仲徹等人教授的舊約神學,不但不沈重,反因列舉許多生活見證為例,更顯信仰親切與真實。

 

排灣中會 蔡愛蓮

【林婉婷專題報導】同樣源於主日學經驗啟發,排灣中會南世教會牧師蔡愛蓮,曾擔任母會古華教會主日學老師;心懷孩子們信仰教育的負擔,國中畢業後即進入玉山神學院預備科就讀。當時她對神學院校風不太了解,還以為和其他高中大學相同;沒想到不但校園美麗,師生創意十足,常有詩歌、戲劇等創作比賽,「雖然懞懂,但我確信那是神的呼召,因為我從來沒有後悔過。」

蔡愛蓮踏入玉神,開啟信仰與文化的新眼光。每週各族禮拜學長姐們母語講道,與新生們談論台灣未來;禮拜天到學校附近參與不同族群教會聚會;實習時前往阿美、泰雅爾、太魯閣等中會旗下教會。因這些經驗,她學會辨別、欣賞不同族群的語言、歌舞與特色文化。而住宿期間,舍監是來自德國的盧玉雪老師,以愛陪伴這群遠離家鄉的年輕女學生,請她們吃手工餅乾、喝咖啡,帶領她們讀經禱告,「她讓我明白,作為牧者,陪伴信徒很重要。」蔡愛蓮感性表示,「生命的陪伴不需要太多語言。」

蔡愛蓮記得當時雛妓、勞工、還我土地等議題沸沸揚揚,牧羊會(學生會)組織學生走上街頭抗爭,「雖然當時還沒解嚴,但為了土地、族群、上帝,要我們奉獻生命也很願意。」那時神學生教育強調感同身受,學校安排奉事週讓學生整理校園,正好讓他們未來若進入部落教會,更能理解多數從事農業的信徒。

「當牧者要有委身的心態,不能只是當工作,不然很可惜。」蔡愛蓮認為神學院的任務就是為上帝篩選、培育好工人。而社會轉換很快,神學院也必須去面對不斷出現的新議題,在原住民傳道人培育,尤其是要看見都原教會的需要。

玉神女學生合影,有多位牧者在其中。(相片提供/蔡愛蓮)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