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論政治神學(下)

王文基(宣道會天母堂主任牧師)

9.真理與政治

談到「政治」,我們常聽到「妥協的藝術」,這很傳神地描述了政治面向,但這個說法也同時反映出政治大多指向人間之事。如果從基督信仰來思考政治,其實政治神學裡包含「真理」的元素。這種真理屬於上帝國的政治在人間的彰顯;然而,人間的世俗政治卻認為「強權即真理」,意味著擁有強大權力即等於擁有真理,用權力來捍衛「真理」,以致真理在強權政治底下遭到扭曲的情況屢見不鮮。政治到底有無真理可言?實在是令人懸念!

聖經當中有段對話,呈現出真理和政治的互動張力:「彼拉多就對他說:這樣,祢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彼拉多說:真理是什麼呢?說了這話,又出來到猶太人那裡,對他們說:我查不出祂有什麼罪來。」(約翰福音18章37~38節)這段經文給了我兩個思想啟發:

第一,耶穌一生的政治使命是為上帝國作真理的見證。言下之意,耶穌表明祂是藉著「真理」的見證來塑造「政治」,使我們認識到,在耶穌心中,「上帝國」的政治與真理是密不可分的,無論在觀念上和實踐上皆然。耶穌生而為王,但這個「王」卻是指上帝國度,並以真理為準則。耶穌指明:「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充分顯示出上帝國之政治是包含對「真理」的順服,若最高的政治使命是真理的彰顯,那會如何?

第二,人間的政治現實只能假借真理之名行霸權之實。其實彼拉多發問「真理是什麼呢?」的動機並不是關鍵,真正的問題是「發問」本身意味著世俗人對「真理」無知的可能。人間政治角力只問成敗與利益,以致鬥個你死我活是常態,很少有人真心去尋找和求問真理。經文亦暗諷這種假借真理之名行霸權之實的行為,難怪彼拉多會說「我查不出他有什麼罪來」。任何的政治手段離開真理之實,最終都只是虛空一場。也許我們可以想想,沒有真理的政治將會淪落為怎樣的局面呢?

10.靈性與政治

有時候基督徒在談論「靈性」(Spirituality)時,彷彿把「物質」與「世界」作了二元對立的看法,事實上聖經觀點中的「靈性」並非如此。這種二元對立的靈性觀點或許是受到早期希臘哲學思想影響而成,但基督信仰所注重的「靈性」生命,並不是一種抽離現實物質世界的狀態,乃是指聖靈在整全生命界中彰顯上主的作為;因此,當我們談靈性時必須從此時此刻和此生此世開始,堅定踏穩在世界中,彰顯聖靈在我們生命中的大能作為。

從這個角度而言,「靈性」是顯明在踐行及處境中,必然會遇上「政治」的層面;反過來說,「政治」在某個角度下亦反映出「靈性」的層次。也許有人就有政治,有人就有靈性;有政治的靈性,也有靈性的政治。

這讓我想起耶穌的一段話:「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章35~36節)經文的字面意義大概會讓人覺得耶穌將政治與靈性二分化,但我並不認為如此,我有兩方面的反思:

第一,抗爭的靈性是政治行動的正面表達。耶穌的假設意指出屬世國度下的政治行動是包含抗爭的,這些臣僕所表達的「抗爭式靈性」,是本來就容許正面表達的政治行動,特別是在不公義的政權和執政掌權者面前。「抗爭」本身即為基督信仰者面對不公義的實際行動,聖靈當然可以引導我們為公義發聲!

第二,不抗爭的靈性是政治行動的反向表達。耶穌的話語中又明示了一種「不抗爭的靈性」,耶穌講明其理由是,上帝國不是被屬世國度所攝政的,而是反過來,上帝國度其實有至高的主權統管這屬世國度。

會不會耶穌選擇「不抗爭」正是祂最合宜的「抗爭」方式呢?這種具有「和平主義」特色的「不抗爭」手段,亦是一種反向表達的政治行動,叫人反向思考事件的本質是否合乎公義?而採取政治行動者的靈性又是否合乎公義?

總而言之,「抗爭式靈性」與「不抗爭的靈性」並非彼此排斥及對立的,反而是一種辯證而邁向整全的政治靈性,甚至能破除過往某種牢固的意識型態,由此可見基督徒的政治神學思考是深具靈性向度的。

11.禱告與政治

基督徒在歷史中一直以來都有關心「政治」,除了某些人因誤解「政教分離」的原意,導致信徒以為教會不必(不須→不能)關心政治,今天我們實在需要對此有更平衡及整全的理解。基督徒常常被教導要為執政在位者禱告(提摩太前書2章2節),但是仍然有人認為以「禱告」的方式來關懷「政治」,實在太消極、不切實際了。

真的是這樣嗎?「禱告」難道沒有「政治意涵」嗎?或者「禱告」難道不是「政治行動」嗎?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嘗試去思考一下的。

聖經中有段敘事提到:「撒母耳不喜悅他們說立一個王治理我們,他就禱告耶和華。耶和華對撒母耳說:百姓向你說的一切話,你只管依從;因為他們不是厭棄你,乃是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自從我領他們出埃及到如今,他們常常離棄我,事奉別神。現在他們向你所行的,是照他們素來所行的。故此你要依從他們的話,只是當警戒他們,告訴他們將來那王怎樣管轄他們。」(撒母耳記上8章6~9)我有兩個思考:

第一,撒母耳藉著禱告向上帝表達出抗爭及不滿的政治意涵。「禱告」讓我們看到,在一個失序的社會情境下,真正出路是在上帝的手中,我們心中的不滿及抗爭心情可以帶到神面前來吐露。因此「禱告」本身不是消極的逆來順受,「禱告」本身乃是帶著政治意涵,並具有意識的向上帝提出抗爭。

第二,撒母耳的禱告是一個徹底尋求對策與妥協的政治行動。我們從上帝對撒母耳的回答中看到問題關鍵的定位是「厭棄神而非厭棄人」,也看到該有的政治妥協是「只管依從他們的話」,更看到問題背後的因素是「他們常常離棄耶和華,事奉別神」。

所以上帝提出最合宜的政治對策是「當警戒他們,告訴他們將來那王怎樣管轄他們」。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禱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彷如一次政治行動,「禱告」把人帶到上帝國度之政治觀點來尋求徹底的對策,用以面對現實的政治情境,所以「禱告」並非逃避式或消極的做法,乃是採取實際行動的前提,這對我們思考與理解基督徒的政治神學有著深刻的意義。

換言之,基督徒可以重新連繫禱告與政治之間的關係,藉著「禱告」的行動來實踐「政治」的行動是合情又合理的。

12.教會與政治

歷代的基督徒不斷地思考教會與政治之間的關係,至今我們仍然看到主要有三種方式來表達:第一,教會與政治毫無相干,不須關懷及談論政治之事。第二,教會乃要活出另類的政治社群與生命品格來向世俗之政治作見證。第三,教會要積極推動參與政治並進入體制之內,以期達到轉化國家的屬靈效果。

讓我們來思想第一種觀點認為教會與政治毫無相干,不須關懷及談論政治之事,這樣的政治神學觀很明顯是為了凸顯出教會的絕對神聖性,是上主在世界上唯一彰顯的心意,但這卻無形中妖魔化了人間的政治,為了保持教會的聖潔度,必須遠離不聖潔的人間政治。因此認為教會集中作狹義的福音使命,將政治之事留給罪人把玩即可。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觀點將教會外在的處境作出切割,以「離地」及「出世」的心態過教會生活,明顯是有欠周詳的!

那麼,第二種觀點認為教會要活出另類的政治社群與生命品格來向世俗之政治作見證,這樣的政治神學觀旨在凸顯教會的倫理意涵的優先性,教會塑造出一個另類的政治社群,裡面的信徒以活出基督門徒的生命品格來向世人作見證,這正是一種溫和的中間路線。信仰社群的品格也是一種具體的政治表達方式,既是為主分別為聖,亦是活在處境之中,兼容並蓄正是其優點;只是有人批評這樣仍嫌內向和消極,認為仍然等同沒有採取任何政治參與行動。

最後,第三種觀點認為教會要積極推動參與政治並進入體制之內,以期達到轉化國家的屬靈效果,這在台灣透過組織基督徒政黨來參選,完全融入政治操作模式,我們看到其起意動機是良善的,但時機尚未成熟,而且做法與動員過程亦引發爭議,特別是候選人直接在主日崇拜中的拉票及牧者潛在背書及施壓於信徒的選舉意志,不但把信仰界線模糊了,亦同時踐踏了民主選舉本質的個人自由意志。總而言之,教會與政治的關係仍待更多與深刻的思索……。

不論你個人比較傾向哪一種,都會發現整體的基督教會在這個光譜之中皆有跡可尋,亦各有優缺點,只是我們甚少對如此的現象作出反省;以台灣教會界而言,看來最左派的第一種及最右派的第三種所占比例最高,中間路線的第二種則是較少數。 (全文完)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