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公共神學?」座談會(下)

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葉浩 (圖片擷取自「神學禮拜日」臉書直播)

主講/賴信道(台南神學院教授)、與談/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整理/廖斌洲(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

編按:神學禮拜日@台北3月11日於濟南教會主辦「何謂公共神學」座談會,邀請台南神學院教授賴信道(Prof. Dr. Stephen Lakkis)進行主題演講,以及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葉浩與談。此文為座談會內容整理,分上下兩期刊登。

主講:賴信道 博士(Prof. Dr. Stephen Lakkis,台南神學院教授)

當我們看向外面的世界時,應許會提供我們兩種動力:第一種是,它讓我們看向未來應許的完成,而非只是「現在」;第二種是,它讓我們尋找這個世界裡的線索、暗示或「遺跡」,而這個世界是應許已經開始逐漸被實現的世界。

在這兩種動力的驅動下,這世界正被帶向其未來的成就、帶向與上帝的合一,並且除去人和上帝之間的距離。在聖靈的帶領下,這個邪惡且有罪的世界將會因為我們努力改變它,而變得更好,從而人與上帝的距離,也將會變得越來越小。

(三)「回頭看」的危險

在社會和教會裡,都有一群人是不想改變、不想前進,只想要維持現狀。對這樣的人而言,現在就是最好的狀況。如果我們用這種「回頭看」的保守態度來看世界,將會非常危險,因為一方面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存在邪惡,但另一方面,卻沒有想要改變它,反而想保存這個邪惡的狀況。

上面談到的這種態度,普遍存在於許多教會和基督徒當中。他們將基督徒的角色定位為保守現有世界而不讓其改變。當基督徒這麼想的時候,非基督徒當然也就會認為基督徒太過保守。然而,這種觀念應該被檢討;因為當我們了解世界充滿了邪惡,並且缺少公義,不但不去改變它,反而要保守它,這樣的基督徒彷彿不能稱為是耶穌的門徒。

耶穌曾提醒門徒:「應當記著羅得的妻子的教訓」(路加福音17章32節)。在舊約中,羅得的妻子因為在上帝毀滅罪惡的所多瑪和蛾摩拉的過程中回頭觀看,於是被變成了一根鹽柱(創世記19章26節)。羅得妻子回頭觀看,意味著她眷戀以前的生活,猶豫不想往前走,於是進不了上帝國。

在另一段經文中,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適合進神的國。」(路加福音9章62節)這對我們是很好的提醒,那想要保存現有世界,不想往前走的,不能進入天國。作為基督徒,我們都「在路上」,也都有一份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一起看上帝國在哪裡,社會要走到哪裡去,然後讓上帝帶領我們,去改變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四)「神學不只要詮釋這個世界,更要改變它」

既然基督徒承擔著社會責任,那麼這些社會責任是什麼?那就是批判、宣揚、做正義的事。教會應該是追求公義的團體,但問題在於,公義是什麼、又在哪裡?這是基督徒要去努力發掘的問題。我們要去認真思考上帝國在哪裡、我們當前的社會又在哪裡、兩者有什麼差距?能夠深刻了解這些問題,我們才能去改變世界和社會。

基督徒要尋找改變社會的方法。因此,公共神學的核心理念是:「神學不只要詮釋世界,更要改變它。上帝國即是我們的目標和我們進步的典範。」(Theology is not just about interpreting the world, but also changing it. The kingdom is our goal and the measure of our progress.)

基督徒要怎麼達成改變世界的目標呢?一方面,我們要跟上帝合作,上帝會給我們智慧和力量去改變這個社會。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跟教會以外的人合作,共同改變這個世界的不公義。這些人可能是科學家、人文社會學者、政治人物、社會運動者等,都是共同創造美好世界的好夥伴。

  與談:葉浩博士(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公私領域之分:神學失去公共性的起點

「政治神學」和「公共神學」是這十幾年才出現的學科。在此之前,大學裡面主要是透過「應用倫理學」或「基督教倫理學」讓基督教倫理在公共議題上保有發聲空間,也就是將基督教倫理視為特定文化對於倫理議題的觀點。賴信道教授今天所談的主題,主要仍是從基督教的立場來思考公共議題,目的在於提醒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公共神學。

然而,若從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人們可能會擔憂,宗教作為一種私領域的事情,本沒有理由涉足公共領域的事情。因此我們可以去思考應該如何看待神學與其他領域之間的關係?此外,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公私領域可以清楚劃分?

在西方思想史上,把宗教從公領域放到私領域的最重要思想家是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洛克在談宗教寬容時,強調的是「政教分立」,只是後來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被轉變成「政教分離」。「政教分立」原則強調,政府不應該干涉人民的宗教信仰,因為信仰關係到一個人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和生死,不能輕易交在政府手上。但是當西方把公私領域做出區分之後,人們便開始將宗教當成純粹私領域的事情。

在啟蒙運動之前,人們認為這世界有兩本值得看的書,一本是聖經,一本是世界。原本科學家會一邊看聖經,一邊了解世界。然而,啟蒙運動帶來的影響是,科學家們開始只看世界,不看聖經。啟蒙運動的觀念不僅影響了非基督徒,也影響了基督徒的世界觀。

「與神同工」,找回基督教神學的公共性

賴信道教授今天帶領我們理解一件事:神學是關乎這個世界以及這世界的每件事情。因此,我們必須與上帝同工,共同來改變不理想的世界。然而,「與神同工」這個重要的觀念,卻被許多人遺忘了。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年)來說明,尼采雖然敵基督,但他對耶穌的看法卻值得我們進一步來思考。

尼采認為,對基督徒而言,效法耶穌實在太困難了,於是人們根本沒有在行動上追隨耶穌,最後只能發展出「因信稱義」的簡單做法:藉由內在心裡永遠順服耶穌,而不倚靠外在行為追隨耶穌,就可以得到救贖。尼采認為,這種心態就是殺死耶穌的原因。這對基督徒而言無疑是個非常大的警惕。尼采對於基督教批評的重點在於,基督教信仰和神學本來就是和世界所有的一切相關,因此,神學必然具備公共性。

對許多人來說,神學只是這世界諸多學科之一,信仰只是人類生活的其中一部分,不是全部。對有些基督徒來說,基督徒只是星期天的基督徒,平常都不是;於是,這些基督徒便將信仰領域劃為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其他生活的諸多面向(職業、家庭關係、朋友關係等)則和信仰完全無關。由於人類在知識領域做出這般的劃分,使得上帝管轄的範圍變小了。因此,公共神學面臨的挑戰是去重新思考:在哪些範圍是屬於信仰可以管轄的範圍?

此外,尼采也提出一個可供基督徒思考的觀念:天國不是一個在時間上的未來,而是此時此地基督徒所應該活出來的樣子。由於人們常會將天國與我們生活的世界(此時此地)進行切割,使基督徒忘記在此時此地的生活中,是可以和神合作的。因此,公共神學的興起,有一部分是為了因應這世界的世俗化。
如果說,解放神學的目的是把人們從政治制度的壓迫當中解放出來,那麼,公共神學的目的就是把人們從屬世的想法當中解放出來。換句話說,是把人們從啟蒙以來對於宗教與政治之間的劃分觀念當中,解放出來。

避免過度強調「公共」,失去「神學」

有些對於基督教相對友善的政治思想家,也會主張在討論公共議題時,必須避免使用宗教的語言。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1921~2002年)就曾主張,在公共領域當中進行任何主張都不應該基於任何的宗教理由,而必須基於所有人都能夠接受的理由。例如,在公共領域討論墮胎問題,不應該基於信仰或聖經的理由,而應該基於法律權利的理由。對羅爾斯而言,如果一件事情是對的,就必然會符合上帝之道,所以不需要特別去講是否是上帝講的。他認為,必須有一套獨立於基督教之外、卻又符合上帝之道的倫理學。

我認為,即使是像羅爾斯這樣試圖用較為同情的方式將基督教信仰轉化為一種倫理學或政治哲學,讓基督教信仰方便在社會上傳播的方式,也可能造成另一種世俗化的危險。因為這種論述方式最後仍會走向不再去管到底上帝講什麼。由於過度強調公共性,而失去了神學的本質,成為一種過度世俗化的領域。因此,當我們討論公共神學時必須注意,不能因為過多強調「公共性」而忽視了神學本身,使公共神學成為完全世俗化的領域。 (全文完)

「何謂公共神學?」座談會(上)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