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論壇】友善推動包容性吸管政策

2015年,一群德州農工大學學生在海上發現一隻欖蠵龜,而牠的鼻孔中竟然有一根吸管,於是一群人用身邊簡易工具要把吸管夾出來,花了近10分鐘後,終於將一根總長10公分的吸管從欖蠵龜的鼻孔中取出。這段影片被上傳至網路,引起廣大迴響,世界各國開始反思,並接連立法,促進了一場全球性的禁止塑膠吸管運動。

目前加拿大的托菲諾(Tofino)、美國西雅圖已經禁用塑膠吸管,英國、蘇格蘭則是通過法案,將逐步禁用塑膠吸管。台灣環保署6月8日預告「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對象、實施方式及實施日期」草案,2019年7月1日起,將針對公部門、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限制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給內用的消費者,估計約8000家業者受影響。對於幾乎是一天一杯手搖飲料的台灣人來說,禁用塑膠吸管的不便利性,真的非同小可,有立委質詢時問到:「如果要喝珍珠奶茶卻沒有吸管,該怎麼辦?」環保署官員建議「可以用湯匙」,此話一出,引發民眾熱議。

禁用吸管也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坊間已經可以看到許多異材質的吸管漸漸流通,許多人開始隨身攜帶吸管,諸如玻璃、紙張、竹子、橡膠或是義大利麵管等都能成為塑膠替代品。但這種友善地球的舉動和博愛座一樣,都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鄉愿情結。

對健康人士來說,不使用吸管頂多為生活帶來些許不便利,但對於殘疾人士來說,吸管卻是生活之必要。像是幼童、天生失能病人、手部受傷或是功能障礙者、咀嚼吞嚥困難者、重度身心障礙者,這些人需要輕便、容易取得、能彎曲的塑膠吸管,用以攝取水份、避免嗆到。更具體來說,塑膠吸管的可彎曲特性,已令吸管成為生活中最常見的輔具,也是當代無障礙工藝技術的成功例子,不應該被無意識地禁止,弱勢者的需求也不該被立法單位忽略。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更清潔的海洋,也希望保護海龜和其他海洋野生動物,但是這個期待不應該導致世界上有另一群人,必須遭到誹謗、拒絕或是歧視。

當我們接受新的環保觀點時,並推行實施無吸管政策時,我們也必須小心謹慎,不要因為一時的自以為是,反而為社會包容性帶來新的障礙。只要有人提出要求,適當的做法應該是提供塑膠吸管,而不是汙名化這些有需求的人。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