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專校生命關懷實踐座談會 臨終關懷安樂生命的終點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新北報導】基督徒、知名主播傅達仁罹患胰臟癌,為追求「安樂善終」二度前往瑞士「尊嚴」機構執行「安樂死」,「從傅達仁的選擇,可見『安寧療護』還需更努力,因目前醫院提供的安寧療護還不足以讓他感到身心平安、能免於痛苦。」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6月19日應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邀請,參加「馬偕專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生命關懷實踐座談會」時表示。

今年2月起,台灣死亡人數1萬4000多人,出生人數1萬3000多人,進入「多死」社會,4月內政部公布台灣老年人口超過14%,邁入高齡社會。2017年馬偕專校成立「生命關懷科」,期透過教育讓更多民眾正視生死議題,並於6月19日邀請4位安寧療護、殯葬、心理諮商及心靈關顧專家、牧者,於淡水馬偕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舉行此座談會。

方俊凱。(攝影/林宜瑩)

方俊凱表示,瑞士機構執行的「安樂死」,是醫師提供藥物讓病人自行結束生命,看似安樂死,但醫界觀點來看則是「醫助自殺」,因醫界認為的「安樂死」是由一人替另一人執行。他說,醫學界就是看見很多人在罹癌末期身心靈的痛苦,才會推動安寧療護讓癌末病人免於痛苦,他認為,若安寧療護能真正落實,讓人免於身心靈之苦,其實不用選擇「安樂死」。

從事居家安寧療護20餘年的日本醫師小笠原,最近出版《可喜可賀的臨終》一書,方俊凱認為該書分享許多在家臨終的經驗,很符合華人追求的「善終」。他認為,必須先能「善別」,才有可能「善終」,人唯有在最後一段路程跟親友好好說再見,好好度過最後的時光,與周遭的人有這樣一個共同的回憶,才能讓生命的終點更好。

王榮昌。(攝影/林宜瑩)

真理大學校牧主任王榮昌則分享其父王英世過世前後,高齡母親郭理利如何透過家人的陪伴度過喪偶之痛。王榮昌說,當父親跌倒臥床後,腎功能嚴重退化,因尿毒造成神智不清,但父親堅持不洗腎,理由是假使生命的最後沒有太大痛苦,他寧願靜靜躺在床上等待死亡,因此家人也尊重父親的選擇,一路陪伴到他蒙主恩召。王榮昌說,這兩年母親偶而提到父親時會悲傷流淚,子女們則當下靜默不語,如今,母親在子女的陪伴及穩定參與教會活動的生活中走過思念的悲痛。

郭明智。(攝影/林宜瑩)

台北中會關渡教會牧師郭明智說,2006年剛從神學院畢業後就到高雄一間大教會擔任副牧,隔年教會一位90幾歲老姊妹,有一天去買菜昏倒在路上,他趕到醫院時,看見她正被戴上呼吸器以撐到家人趕過來。郭明智坦言,神學院裡並沒有教導如何進行臨終關懷,面對上述狀況讓他感到相當洩氣,後來他跟神學院老師述說這一段經歷後,老師以「陪伴就是最大的安慰,不需要講什麼話,牧師坐在家屬旁,就是最大的支持」回應,才讓郭明智重拾信心、重新得力。

王別玄。(攝影/林宜瑩)

萬安生命集團經理、馬偕專校在職專班學生王別玄說,所謂殯葬自主,就是當事人根據自己的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經濟條件、家庭倫理等考量,自己決定殯葬禮儀如何安排,以及身後的安置方式,因此,禮儀師在殯葬禮儀服務時,除要先具備勞動部喪禮服務的乙級、丙級證照,並要累積兩年實務經驗與補修生命禮儀科系20學分後,才能向內政部換取禮儀師執照。王別玄說,禮儀師要提供建議並指導當事人或家屬,包括合宜的殯葬禮儀規範、倫理原則與殯葬安置的專業分析。

馬偕專校校長陳漢湘表示,馬偕專校科系囊括生老病死,正是在落實馬偕博士全人教育的關懷,去年成立的生命關懷科,就是在因應台灣殯葬生態的轉型與改變,亟需具備殯葬禮儀專才的新血挹注,尤其是陪伴喪家的後續關懷,更是殯葬業在努力改善的部分,盼望透過這次的座談會,能從安寧療護、臨終關懷、殯葬自主、悲傷陪伴與輔導等多面向,讓台灣國人對生老病死的議題有更多的認識與重視。

(攝影/林宜瑩)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