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教會群相關遺址 獲列世界文化遺產

長崎、天草12處潛伏教徒聚落 體顯東西方文化對話獨特證明 成日本第22處世界遺產

▼大浦天主堂為日本結束鎖國後首批建造的教堂之一,也是日本現存的最古老的天主教建築物。(攝影/陳怡萱)

【曾菀妤編譯】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第42屆世界遺產委員會6月24日在巴林麥納瑪(Manama)揭幕,期間就29項世界遺產申請進行審議。6月30日下午,委員會決定將日本所提交的「長崎與天草地區潛伏基督徒相關遺產」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日本連續第6年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成功。

位於九州西北部的「長崎與天草地區潛伏基督徒相關遺產」,是日本的第18件世界文化遺產,如果是包括自然遺產在內,則是第22件世界遺產。「長崎與天草地區潛伏基督徒相關遺產」,由12件相關資產構成,包括16~19世紀間由被迫害的教徒們所集聚的「天草崎津集落」、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教會建築物「大浦天主堂」、1637年因嚴酷壓制天主教信仰、實施苛政引發農民起義「島原之亂」的原城。

UNESCO表示,這些建築共同反映出了基督教傳入初期,傳教士和先驅者在日本的活動,其後的對基督教信仰的禁止和迫害,以及1873年禁令取消後基督教社區的復興。17~19世紀禁教時期,長崎地區秘密傳達信仰的基督徒孕育了獨特的日本基督教文化傳統,該遺址正是東方社會與西方文化相遇對話的獨特證明。

▼從左到右依序是:若望保祿二世像、朝鮮教區殉教者紀念碑以及貝爾納·珀蒂讓(Bernard-Thadée Petitjean)(攝影/陳怡萱)

日本文化廳早在2007年即展開「長崎教堂群及基督教相關遺產」(長崎の教会群とキリスト教関連遺産)申遺作業,並於2015年1月首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推薦信,期待凸顯基督教在傳入日本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文化印記。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經過2015年實地調察後,2016年提出報告指出:「具有日本特徵的禁教時期應該成為重點」,於是日本政府一度撤下申請,後由長崎、熊本兩縣修正內容後,強調禁教期間的文化內涵,將與禁教關係較薄弱的日野江城遺址和田平天主教會從申報名單中刪除,改用「長崎與天草地區潛伏基督徒相關遺產」(長崎と天草地方の潜伏キリシタン関連遺産)名稱在2017年重新提交推薦信,終獲審議通過。

▼在這裡發現潛伏基督徒的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傳教士貝爾納·珀蒂讓(Bernard-Thadée Petitjean)

16世紀末葉,日本政府頒布禁教令,江戶幕府採取鎖國政策後,基督教徒被迫更改信仰以及被流放到外國。其中在長崎縣與熊本縣天草地區,發展出著基督教與傳統宗教及社會共生的獨特文化傳統,這段持守信仰歷史分為四個時期:「開始」、「形成」、「維持與擴張」、「改變與結束」4個時期。

潛伏基督徒(潜伏キリシタン)專指17至19世紀間,躲避江戶幕府政府緝捕、信奉基督信仰者;另一名詞「隱藏基督徒」(隠れキリシタン),則指禁教結束後,有一群人並沒有回到教會(指現代的基督教),而是繼續守著已經結合日本佛道信仰甚至在地習俗的禮法形式,教義上和一般認知的基督教義已有出入。(資料來源:UNESCO、日本經濟新聞)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