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主或耶和華?

張宗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聖經現代台語譯本翻譯審議小組召集人)

對那些使用「耶誕」這用詞的信徒,筆者曾回應說:「嗯,耶穌的父親叫『耶和華』,他的堂兄叫『耶利米』;他們住在『耶家莊』──耶路撒冷。啊,所以耶穌的誕生叫『耶誕』!」話雖詼諧,不過係屬反諷,或許可讓信徒再思:上帝的名字就叫做「耶和華」嗎?「耶和華」這個上帝的名字或稱號是正確、神聖不可更動的嗎?

新約聖經有沒有稱上帝為「耶和華」

在思考「上帝的名字是耶和華」這問題之前,我們可先想想,新約聖經有沒有出現過「耶和華」?

1.耶穌是否稱呼上帝為「耶和華」?

2.保羅有沒有說過「耶和華」或上帝的名字?他在外邦人中怎樣稱呼上帝?怎樣讓外邦人知道「這一位/祂」──耶穌和世人的父親──的名字或稱號?

3.新約聖經的作者們怎樣寫上帝的名字或稱號?

4.新約聖經(希臘文)翻譯了那麼多舊約人物的名字,上帝的名字如果是「耶和華」,這麼重要的稱呼為什麼反而沒有譯出?

5.新約聖經引用很多舊約經文,那些經文中的「耶和華」為什麼都不見了?

我們知道,新約聖經中的舊約經文,都引自舊約典籍的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以下簡稱LXX)(註1),並且新約聖經很多詞彙也源自LXX。可是,LXX和新約聖經從未有「耶和華」這個名字出現過!這是怎麼回事?

上帝名字的發音失傳了

早在公元前第5世紀,猶太人感到直接稱呼上帝的名字是不敬的(出埃及記20章7節;申命記5章11節),而改用其他稱呼。久而久之,上帝名字或稱號的讀音就逐漸失傳了。

上帝的名字或稱號的讀音怎麼會失傳?不是有文字記載嗎?沒錯,有文字──希伯來文聖經記載著,但希伯來文聖經原先只有子音,沒有母音和重音的符號(註2)。上帝的名字或稱呼的希伯來文,以英文字母標示,是YHWH;換言之,在文字上,上帝的名字或稱呼是由四個希伯來文(子音)字母組成(Tetragrammaton)。公元前五世紀以前的猶太人,看到標示上帝的名字或稱呼的字母組合字,很可能會自動配上母音而讀唸,可是後來這字母組合字的讀法或發音失傳了,猶太人也就無從讀起,更何況即使他們會讀會唸,也不敢因而直稱上帝的名字或稱號。

因此,LXX不能將舊約典籍中上帝的名字或稱呼YHWH音譯成希臘文,乃以當時的人所使用的尊稱Kyrios(主)來翻譯。耶穌、保羅、新約聖經的作者們,以及新約中的人物,也照著LXX,以Theos稱呼Elohim(上帝),以Kyrios(主)稱呼YHWH。自然而然地,新約聖經從未出現YHWH的音譯,更不可能有相似於所謂「耶和華」的音譯。

「耶和華」的出現

公元第8~11世紀,陸續有猶太學者編撰附有母音標記的希伯來文聖經,後人稱它為馬索拉版本(Masoretic Text)。在1100年以前,這些學者看到代表上帝名字的YHWH這四個子音字母組合字的時候,將Adonai(主)的母音依序點入這字母組合字,目的是要幫助讀者在有意將YHWH讀出時,就讀作Adonai(註3)。

不明就裡的人如果將YHWH配上Adonai(主)的母音唸出來,就會變成Yahowah或Jehovah的音譯,但這不是正確的讀法(註4)。至今,猶太人每逢YHWH這字母組合字出現,仍不會說出或讀出;他們或稍持靜默而跳讀過去,或以其他的稱號代替(幾乎全以Adonai代替)。

馬索拉版本對YHWH的作法逐漸影響基督徒學者(註5)。這個音譯後來得到羅馬公教教廷的接納,採用於1592年教廷頒佈的聖經拉丁文譯本(Vulgate,武加大譯本)官方版。不過早在1530年,英國人丁道爾的五經譯本(Tyndale’s translation of the Pentateuch)也出現了Jehovah。於是,後來眾多的聖經英譯本加以接受、採用;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公元1611年出版的詹姆士王欽定英譯本(King James Authorised Version;以下簡稱詹姆士譯本)。隨後,聖經在清國時代以來的中國各種語文譯本,自馬士曼譯本(1822)、馬禮遜譯本(1823)開始(註6),幾乎都將YHWH譯為「耶和華」或發音相同的字辭。

聖經廈門音羅馬字譯本,英國聖經公會(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出版的舊約聖經譯本(1884)延續使用「耶和華」。後來,巴克禮在1933年出版的《新舊約聖經全書廈門音譯本羅馬字版》也繼續採用「耶和華」這譯名。

「耶和華」,從拉丁文,經英文和其他歐洲語文,到中文和台灣語文的聖經各種譯本,歷經幾個世紀的傳遞,又採用於聖詩和各種文學作品,已經被神聖化,甚至偶像化了。

上主,作為上帝的名字或稱號

綜合上述:(1)YHWH的讀音或唸法已經失傳。(2)新約聖經從未出現「耶和華」(Yahowah,Jehovah)。(3)舊約聖經中的Elohim(上帝),新約聖經和LXX譯為Theos;舊約中的YHWH,新約和LXX譯為Kyrios(主)。(4)馬索拉版本以Adonai的母音點入四個希伯來文字母的組合字YHWH中。那麼,對只見於舊約聖經的YHWH,現代台語文/中文的譯本該如何翻譯?應當也可像新約一樣譯為「主」吧?可是,這樣有助於對文意的瞭解(註7),足夠表達YHWH的主要意涵嗎?

1611年出版的詹姆士譯本,雖將YHWH譯為Jehovah(耶和華);可是,1769年小修過,至今仍廣泛使用的詹姆士譯本已經將Jehovah修改為the LORD。1885年出版的詹姆士譯本修訂版(Revised Version),也不再使用Jehovah。不過,這樣的修改,似乎一直沒有引起大清和中國、台灣各語文的聖經翻譯者的注意和呼應。

聖經近代以來的英文譯本,除1901年美國標準譯本(American Standard Bible,ASV)外(註8),已經不再出現Jehovah(Yahowah),而將YHWH翻譯為the LORD(註9),以異於一般的(the) lord或(the) Lord。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會有很多神、很多主、……;基督徒也可能陷入這種試探和錯誤中。但是,只有一位主(馬太福音6章24節=路加福音16章13節;馬太福音23章6~8節),就是這位稱號為YHWH的上帝!

對於YHWH,新約聖經以kyrios(主)翻譯,舊約聖經馬索拉版本用Adonai(主)的母音點入以稱呼上帝——萬主之主。我們不再用一百多年來便宜行事的「耶和華」來翻譯,乃以「上主」作為聖經現代台語文/中文譯本對YHWH的翻譯,以宣認上帝是至高至榮、獨一無二的真神。

附註:

(註1)《七十士譯本》翻譯於公元前第三世紀中葉~第二世紀中葉;現存的抄本完成於公元第四~第五世紀。目前已知,這譯本至少有三個版本。

(註2)例如:「台灣」是Tâi-oân(台語,羅馬字)/ Taiwan(華語,英文);若只標子音字母,則是TN/ TWN。「台南」是Tâi-lâm/ Tainan,只標子音字母,則為TLM/ TNN。

(註3)當Adonai和YHWH一起出現時,就讀做Adonai Elohim。

(註4)有中文的聖經百科全書寫著,將YHWH譯成「耶和華」是偷龍轉鳳的過程或作法。《證主聖經百科全書》(Baker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 1988),陳惠榮主編,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5,卷III,頁2173。

(註5)有人說,最早使用拉丁文Jehovah的是義大利人Petrus Galatinus(1460~1540),在公元1518年提出。另有說,Raymon Mantini 約在1270年、Cardinal Nikolaus of Kues在1428年即已提出。

(註6)馬禮遜1807年就開始翻譯聖經。馬士曼採用「耶和華」,是接受馬禮遜的譯法。

(註7)主,除指上帝外,還有有王、丈夫、主人、對人的尊稱、……等意思;有時難以判斷它所指的對象。

(註8)該翻譯委員會認為,美國人不是猶太人,不必避諱稱呼上帝的名字,所以主張要做那樣的翻譯。不過,後來的修訂版本(Revised Standard Version,1952;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就修改了,將YHWH譯為the LORD。

(註9)the “LORD” 的後三個字母為大寫,但字體的大小為小寫的空間。

參考資料:

  1.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Baker Encyclopedia of the Bible),主編:陳惠榮,香港:福音證主協會,3卷,1995。
  2. The Anchor Bible Dictionary, editor-in-chief: David Noel Freedman, N. Y., London, Toronto, Sydney, Auckland: Doubleday, 6 vols., 1992.
  3.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dictionary editor: George Arthur Buttrick, N. Y.,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4 vols, 1962.
  4. The Interpreto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Supplementary Volume, general editor: Keith Crim, Nashville: Abingdon, 1976.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