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保羅.尼特 宗教對話模式(2)

編按:保羅.尼特為當代傑出神學家,於信仰對話領域有傑出研究成就,本報特別分期介紹,供讀者了解基督教在當代宗教多元狀態中,對其他宗教的立場和回應態度。

王崇堯(台南神學院院長)

「成全模式」是保羅.尼特(Paul Knitter)宗教對話的第二個模式。「成全模式」與第一個「取代模式」不同,但類似於「部分取代模式」。此模式一方面強調上帝的愛是普及所有的人,另一方面上帝的愛也需特殊於在耶穌基督裡的成全。「成全模式」可說是現今主流教會的觀點,從路德派、加爾文派、衛理派到安立甘教會,都可放在「成全模式」來了解。

羅馬國教時代,教會之外毫無拯救

「成全模式」的主要論點有二:一是其他宗教也有價值,也可從中找到上帝,所以基督徒不僅是向非信者傳教,也要學習與非信者對話。二是強調上帝在耶穌基督的特殊臨在,以成全上帝在人類身上的最終救恩。因此「成全模式」主要是介於上帝在其他宗教臨在、及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特別臨在之間的平衡;如同logos(道)在其他文化的世界播種,logos也在耶穌基督裡道成肉身。初代教會的教父游斯丁(Justin Martyr,100~165年)這樣說:「任何人在logos的種子中,都可以聽到上帝的呼召。如果人跟從logos的引導,這樣的人可說是基督徒了;儘管他從來沒有聽過耶穌。」

第四世紀末期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47~395年)以基督教為國教後,游斯丁這種開放的想法就消無了。羅馬主教成為擁有最高權力的祭司,在政教合一的基督教王國內,國家的敵人就是教會的敵人。在奧古斯丁的「雙重預定」學說中,上帝預定某些人在教會中得救,也預定大多數人會下地獄。

奧氏學生福爾根丟(Fulgentius of Ruspe)這樣說到:「不僅是所有異教徒,猶太教徒、異端分子或教會外的分裂者,都會進入魔鬼及魔鬼手下所準備的永恆之火。」換句話說,就是「教會之外毫無拯救」,這個看法在1215年第四次拉特朗大公會議(Council of Lateran)再度確定。1302年,教宗博尼法爵八世(Bonifacius PP. VIII)頒布一則〈聖通諭〉(Unam Sanctam),明定一個人必須歸屬於唯一的教會並接受教宗的權威,才有拯救。1442年的佛羅倫斯會議(Council of Florence)也如此說到:「不管他們做了什麼施捨的事,即使為基督流血也無法得救;除非他們歸屬在統一的大公教會內。」

蹺蹺板理論與匿名的基督徒

試想,當哥倫布航行到新大陸的時候,新大陸的民族不是從未聽過耶穌的信息嗎?所以在1545~1563年期間的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一些天主教神學家就提出有趣的「蹺蹺板」平衡理論,蹺蹺板的一邊是有關耶穌基督獨特的救恩,而另一邊則是強調上帝對普世眾人的愛。蹺蹺板平衡了特殊的救恩和普遍的拯救。這些神學家甚至主張,如果異教徒不能接受水的洗禮,也可以通過願望來受洗,跟隨他/她們的良知並實踐道德的生活,隱性表達參加教會的願望,這樣這些異教徒也能通過天堂之門。

以前是大公教會之外沒有拯救,現在是蹺蹺板的一邊雖是異教徒,如果跟從自己的良知來實踐道德生活,他/她們也以某種方式被接納在大公教會之內。這種觀點被近代天主教神學家拉納(Karl Rahner,1904 ~1984年)大力提倡。有趣的是,這位德國耶穌會神學家從未研究過其他宗教,或與其他的宗教對談過,但他相信上帝的世界一定比基督教的世界大很多。

在1961年的一篇演講,拉納以約翰一書3章8節來說明上帝是愛,人的本性是蒙受恩典。而上帝為了拯救所有的人一定會有所行動,上帝會向每個人啟示祂自己,使每個人感受到祂的臨在。拉納說這就是恩典,我們的人性不僅是自然的本性,也是蒙受恩典的本性。我們感受神聖者臨在的力量,就如同電點亮燈泡,上帝的愛以不同方式充滿在人類之中。

拉納與聖保羅的恩典學說相似,強調罪在哪裡顯多,恩典也在那裡顯多。雖然自私貪心是人性,但愛及關心是人性更大的部分。拉納自稱是一位主張普救論的樂觀主義者,上帝的愛會臨在墮落的現實與得救的人性潛能間,諸宗教都是拯救的道路,上帝的恩典通過其他宗教的信念、禮儀實踐來提供禮物,所以說諸宗教也可以成為上帝拯救的道路。

拉納說,上帝可以通過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和民間宗教的信念與實踐把人引向祂;上帝在傳教士抵達印度之前早已臨在印度,並且讓自己為印度教徒所認識。這些都是上帝拯救計畫中的方法。這樣說來,信仰佛教的佛教徒,可在忠誠實踐佛教的信仰而得到上帝的拯救。拉納這樣反省說,在拒絕腐敗、毀壞引誘的個人良知或理智裡,基督教並不會比其他宗教好,邀請基督徒要改變態度,以新的方式來看待其他宗教信仰的人。不是其他宗教有問題,基督教有答案;而是大家都有問題,也都有答案。

拉納在「匿名的基督徒」(Anonymous Christian)這個觀念中,強調上帝的愛臨在人類的人性上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上帝的恩典必須具體;第三步則是所有的恩典都是基督的恩典。因此,耶穌不是拯救的有效原因,而是拯救的最後原因。由此,上帝的愛始終存在其他宗教,而耶穌作為最後的原因,是去滿足人類心靈最深刻的一種完全獻身,像上帝般過著愛與公義的生活。

在此,肯定耶穌「成全」他宗教的必要性就與「取代模式」不同,「取代模式」的想法是若不認識耶穌就不可能知道上帝拯救的愛,但「成全模式」說不知道耶穌的人仍然能夠體驗上帝拯救的大愛。所以,體驗上帝大愛恩典的佛教徒與代表上帝大愛恩典的耶穌就產生了聯繫,某種意義來說他/她們也是基督徒,經驗到基督徒的經驗,只是沒有意識到而已,所以拉納稱他/她們為「匿名的基督徒」。

在此,特別要說明的是拉納的目的是為天主教徒及基督教徒寫的,而不是為佛教徒寫的,他的目的是想把基督徒從「教會之外沒有拯救」的觀點解放出來。

上帝的拯救不會被鎖在牆內

也許有人會問,「成全模式」會不會打消基督徒的宣教熱情?「成全模式」主張者認為不但不會,反而會使宣教工作更容易。以前「唯有耶穌才有救恩」帶給教會限制,也帶給其他宗教限制,儘管其他宗教有真理美德,最後沒有耶穌仍然無法得到拯救。

在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4年)中,天主教會對其他宗教態度已開啟一個新的里程碑。〈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起初是為了糾正基督徒反猶太主義觀點,後來加上對其他宗教看法。宣言裡說上帝是愛,上帝的拯救不可能被鎖在教會牆內。即使是無神論者,若他/她們真心跟隨著良知,也就是跟隨著上帝的聲音,都會獲得上帝的拯救。宣言裡提到所有歷史宗教都試圖回應有關人類狀況的深層奧祕,這些深層的宗教感及實踐,可在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裡找到,基督徒應該更謹慎、並且充滿愛心進行宗教對話,並尋求合作。

採用拉納的語言,人可以在諸宗教裡發現「聖言」(logos)的種子,並承認其他宗教也會有真正的啟示,也有真理的光線。但梵二會議裡並沒有採用拉納所稱謂的「匿名的基督徒」理論,也沒有採用諸宗教被視為可能拯救的道路,因為認為這會危及教會的信仰價值,即使其他宗教有真理的光線,也只是宗教共有的光線而已,還是不足以感受到上帝拯救恩典的強光。也就是說,在肯定其他宗教有啟示的同時,對其他宗教有沒有拯救則採取保留態度。以此來說,這已經是天主教會的一個新里程碑。我們可用「福音的預備」來理解這個成全模式。依據天主教的教會憲章,它強調無論在諸宗教之中發現什麼善或真理,教會都把它視為福音的一個預備。

回到蹺蹺板理論來說,一邊是上帝在耶穌裡獨特性的拯救;另一邊則是上帝在其他宗教的臨在。「成全模式」強調只有在耶穌裡才能找到宗教生活的圓滿,才能跟上帝完全和好。諸宗教所隱含的善與真理,如同指南針指向上帝。在此,基督徒的宣教就是以福音之光來照亮上帝,引導諸宗教藉著耶穌來完全獲得上帝的救恩。

宣教必須對話,教會不等於上帝國

保羅.尼特認為此「成全模式」有三個貢獻:第一是我們可把其他宗教視為拯救的道路,這也是聖靈的工作,聖靈住在人的文化結構裡,讓個人去發現上帝通過聖靈在不同族群中有不同程度的參與,把人引向在耶穌基督裡上帝的救恩。所以,上帝通過聖言臨在基督教會也臨在其他宗教中,其他宗教的宗教傳統中對善與真誠的實踐,確實響應著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

「成全模式」第二個貢獻是促使教會認識到宣教必須對話,與其他不同信仰的人對話,而且要學習聆聽並相互了解才能相互豐富,並在相互的質疑中進化及接受挑戰。基督徒不只是去改變別人,也準備好被改變,這樣基督徒與其他不同宗教的信徒都能坦然面向上帝,來成就更深層的皈依。

最後一個貢獻是使教會服事於上帝的主權。以前,我們把教會等同於上帝國,現在我們以耶穌基督的信息為核心來成就上帝國。哪裡有愛人如己的生活方式,那裡就是愛上帝;哪裡有更接近耶穌的形像,那裡就是上帝國。

教會的使命是實踐上帝國,是促進上帝國的實踐,而不是教會本身的進展。過往在宣教的使命上,教會取代了上帝,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沒有同等的遊戲規則,甚至還主張教會是基督教最後的王牌。

「成全模式」正在改變教會的宣教思想,開始把其他宗教視為聖言的種子,由此,基督教的宣教才能超越以教會為中心的宣教模式,而以耶穌上帝國的宣教為信仰核心,相信上帝國聖言的種子可能已經存在於其他宗教信徒的心裡了。 (待續)

淺談保羅.尼特 宗教對話模式(1)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