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的上帝

劉玉雯

出了埃及後,在曠野流浪的以色列人,因為食物與水源的問題,常向摩西發怨言,甚至說他們寧願在埃及被奴役至死,因為至少還有肉吃有餅拿。於是有了嗎哪與鵪鶉的故事。

但是,耶和華賜嗎哪,只允許各人按照各人的食量去收集,縱使有多拿的與不足,但總體分配起來竟不多也不少。耶和華也不准有人偷偷屯糧,把多餘的食物留到隔天,唯有在安息日的前一天能夠收集雙倍的食物。在十誡中,耶和華特別把安息日列在第四誡。安息日的命題重複出現,由此可看出,這位以色列的上帝,是重視安息的上帝。

其實,在創世記的故事中就可以看見「安息」的主題。神花六日創造受造界,並在第七日安息,歇了衪所做一切創造的工,並同樣賜福給安息的第七日。安息的精神,就算置放在當代來檢視,毫無過時之感。在《安息有時:重尋安息真義,抗衡當代文化》裡,提到這位不斷提出安息概念的神,並不是汲汲營營、一昧追求終日勞動、積蓄財寶或糧食的神。換成當代的語言,亦即祂並不是追求經濟成長、功利主義、資本主義、成功神學的神。祂從埃及人手中拯救了被奴役的以色列人,就是為了要讓以色列人從此種思維價值中解放。

耶和華之所以與法老王(或其他帝國時期的神祇)對立,乃是因為後者所持守的價值觀,就是以壓榨勞動者獲取最大產值跟利益。那樣的價值觀並不在意是透過何種手段與途徑,來獲取其所欲達成的效益──犧牲他人也好,破壞生態也無妨、激烈的競爭廝殺是常規。在此種社經思維下,人的存在僅僅取決於你的產能。如果你的產能不符合主流要求,那麼只有被拋下與揚棄一途。除了造成一切關係的迫害與緊張,也更進一步地鞏固了階級的存在。法老王所代表的社會結構,誠如一座金字塔。龐大的底層社會群集,卻只有少部分人握有權力與話語權。

這樣的現象仍是今日的寫照,大至國家經濟發展數據,小至教育體系內無所不在的分類與評分機制。貌似自由開放的經濟社會,其實隱藏著金字塔結構。我們必須學會辨識這些並不合理的機制。

耶和華並不頌揚金字塔式的價值,祂要的是公義與生命。安息日的設立,就是在提醒人們,不要陷入那些汲汲營營的盲目競逐遊戲中。祂不要人們貪得無厭,不要人把生命建立在主流的價值之上,不要再因競逐思維而有階級壓迫,不要再為了眼目可見的立即成效而不擇手段,不要再崇拜瑪門。因為這樣並不帶來生命,而是摧毀生命,使人像行屍走肉。祂要人安息,並且在安息中學習辨識鄰舍的存在,學習彼此相愛,讓每一個生命都因為是神所造的而被好好對待與關顧,而非取決於任何附加價值。安息日的意義,在當今的社會中,顯得意味深長。 (作者為台南中會南門教會會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