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百年信仰傳承 文字傳道歷久彌新

文字傳道奉獻主日3-3

Photo credit: Rusty Russ

1885年,宣教師巴克禮牧師創辦了台灣第一份報紙,隨著時代進步,除了持續發行《台灣教會公報》,也推出適合不同年齡的刊物,並透過TCNN網路平台分享,是值得台灣人引以為傲的文化資產。


《台灣教會公報》的時代意義

◎陳慕真(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


台灣最長壽的第一份報紙

台灣的現代化,常常以清領時期劉銘傳或是日本統治時期為起點,台灣人對近代知識的吸收,對世界文明的追求,普遍也被認為是從日治時期開始。然而,若從白話字文獻來看,則不是如此。19世紀,台灣教會藉由《台灣府城教會報》,在教育、醫療、語言、文學、媒體等領域,皆取得了先行者的角色。對於台灣現代文明的引進,有推進之功。

《台灣府城教會報》即是《台灣教會公報》的前身,創刊於1885年(清光緒11年),是台灣史上第一份報紙,也是台灣最長壽的報紙,由英國宣教師巴克禮於台南府城創立。為鼓勵當時多數沒有機會接受漢字教育的廣大信徒學習白話字,進而能自己讀聖經、吟《聖詩》,增進對基督信仰的認識,此份報紙以白話字刊印,是一份全台語文的報紙。

報導教會消息,傳遞進步觀念

教會報初期內容以報導教界消息為主,包含教會設立的學校、醫院的報導,對原住民、客家族群的宣教紀錄、「Song-hí-sū」(喪喜事)專欄則刊載會友的婚喪喜慶消息,扮演了聯絡教會消息、傳遞教會資訊的重要媒介。報紙的消息來源主要有三種管道:主筆書寫、各教會牧師將各地的消息寄來給主筆、讀者投稿。因此,教會報可說是主筆、各教會牧師、眾讀者合力完成的集體成果。教會報的銷售範圍並不侷限於台灣島內,還行銷至美國、英國、日本、中國廈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檳城等地。

在這些報導教會消息的內容中,亦呈現了台灣社會、族群的實況,從當代的角度來看,其立論仍是相當進步的。例如對女性解纏足的呼籲,教會報即早於日治時期的知識分子和日本官方。教會報強調女性和男性有一樣的才能,是平等的,因此要進入「女學」(長榮女中)入學的先決條件是要「Liú-kha」(放足)。又如對平埔族的描寫,在清領時期,平埔族已屬社會的邊緣、弱勢,教會報特別呼籲應愛護平埔族。對痲瘋病患(當時稱Thái-ko-pēⁿ),則撰文說明痲瘋病並不具傳染性,呼籲應照顧痲瘋病患者,在在呈現了對人權觀念的重視。

圖文並茂,深具教育意涵

這份以教會定位的報紙,內容卻不僅止於教會相關內容。還包含更多世界性新聞的報導,如1904年日俄戰爭的消息、1908年義大利地震的報導、1910年葡萄牙建國的新聞、1912年鐵達尼號沉船的事件。亦有對現代化設施的介紹,如飛行機(又稱飛船)、自動車、潛水艇、火車的設計原理。對新知識的引進,如對時間的觀念、樹木對環境的利益、動植物生態的介紹。以及社會人文知識,如對外國語文的認識,世界人物和宗教改革的歷史;還包含了文學語言的傳遞,如英國俗語和台灣俗語的對照,小說、詩歌作品、學術論文的刊載。生活知識的介紹,如「振替郵便」的方法、「保險」的觀念。此外,自1930年代起,也新增了廣告頁,推銷教會公報社出版的《聖經》、《聖詩》、信仰書籍,及初代西醫的診所、藥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看似屬附加性質的廣告頁,常以有趣的插圖配搭淺顯易懂的文句,傳達醫療衛生的知識,深具教育意涵。

研究民族主義的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其《想像的共同體》中說:「資本主義、印刷科技和人類語言,這三個因素促成了拉丁文的沒落和方言性的印刷語言的興起,以各別的印刷語言為基礎來形成的世俗語言共同體,就是日後『民族』的原型。」西方民族國家的興起和活字印刷術、當地語言的興起、知識的傳布和啟蒙有密切關係。19世紀,台灣第一台印刷機的傳入,及第一份平面媒體──《台灣府城教會報》的產生,表現出一個大眾媒體外在物質條件的成熟,透過教會公報社的大量印刷、發行,各教會、讀者間的共同創造,形成一個獨立的發行網和傳播機制。而教會報以白話字刊印,達成白話字教育的推展,建立了信徒的識字和書寫能力,使19世紀的初代信徒擺脫文盲的命運,掌握漢字以外的文字工具,透過閱讀帶來知識、思考和價值觀的改變。

從19世紀末期,公報就透過貼近民眾的語言──台語,將世界性的新知傳遞給台灣的普羅大眾,公報所涵蓋的「文明觀」包含了現代醫療衛生、教育觀念、新知識的吸收、語文教育的書寫各層面。無論就形式或內容,公報皆扮演了先驅的角色,是台灣人值得引以為傲的文化資產。當代的《台灣教會公報》,近年來仍持續推動台語文學,在華語強勢的社會中,表現出深刻的母語意識和對土地語言的關懷,彰顯也聯結起百年前的核心價值。

早期的《教會公報》透過台語圖文,引進新知識。

成為忠實信使 TCNN無遠弗屆

◎黃以勒(台灣教會公報社數位媒體主任)

TCNN報導的內容,希望都是讀者真正需要關注的議題。

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Taiwan Church News Network,TCNN)是個網路平台,平台是種載體,把各種內容透過這個線上管道傳遞出去。因此,TCNN的角色就像信使(messenger),把消息藉由自身向各角落發聲。

這首先是突破空間限制的擴散,也就是任何可以連上網路的地方,都能無時差接收到某地的訊息。同時,透過雲端的存檔,TCNN這個信使也可以超越時間的限制,讓那些值得記念、令人感動、需要警惕與昨是今非的一切,得以留存,並供查閱。

2018年開始,有些讀者可能發現了,藉由與記者溝通新的SOP,有許多新聞已經搶在紙本之前於TCNN發布,增加時效性。5月,TCNN在一個月內升級了兩次主機,雖然過程中由於系統的不穩定,造成部分讀者的困擾,但我們改用效能更好、容量更大的主機,為的就是希望能在新聞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不必苦惱於舊資料是否得刪除。

經費負擔,當然也是TCNN的一大考驗。根據調查,多數人不認為收看網路平台有必要付費,尤其這幾年「網紅」作為一項職業,逐漸為人所知,更使得許多人認為「點閱就是支持,收看就有收益」,還有置入性行銷等方式,大剌剌的賺取銀子。

姑且不論這些少數賺錢的個案,更多網路平台由於缺少讀者支持,只能轉而依賴廣告,不僅報導內容受限,廣告收入還常不敷成本。TCNN當然也是赤字累累,這不是什麼光榮的事,也絕非想要藉機哭窮,而是想要分享一件事,我們在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還是努力提升平台水準,希望能夠持續運作,讓我們認為值得讓大家讀到的內容,傳遞到大家的螢幕前。

事實上,網路平台雖然重要,但好的內容更要緊。如果需要做取捨,平台從來都是其次的,真正需要讀者關注的,永遠是我們報導的內容,這些好內容需要大家的支持。那些欠缺大家幫助的現場、值得受到肯定的事工、需要關心代禱的事件,以及比TCNN的赤字更需要經費挹溢注的弱小肢體,都是我們最關注的。
很少人會在乎信使的角色,因為信使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而是完整、無誤的將差他來的人說了什麼,傳給更多人知道。我相信,TCNN存在的目的就在於此。

愛的成就解鎖 Youth Shall See Visions

◎Umav Ispalakan(少年新眼光執行編輯)

《少年新眼光》讓青少年看懂聖經在說什麼,並了解聖經「與我有關」。

《少年新眼光》是一本每3個月出刊一次的每日讀經手冊,每天都有連續性的讀經進度,以及針對當日經文的信息分享和延伸資訊,並收錄了大量的插圖與漫畫。誠如書名「少年新眼光」(Youth Shall See Visions),這是來自約珥書2章28的經文:「少年人要見異象。」這本每日讀經手冊的使命,在於向國中至高中左右年紀的青少年推廣每日讀經運動,期待青少年能夠透過每日的閱讀,感受到上主與青少年的生活對話。

《少年新眼光》除了引導讀者理解每日的經文綱要和神學意涵,更時常從中帶入社會議題。這對少年新眼光的同工們來說,除了是寫作上的挑戰,也是一種處境化分享和交流的機會。少年新眼光的寫手來自多元背景,他們對不同年齡、族群、社會、教會的觀察,也各有不同的著力點。翻開《少年新眼光》,不難發現內容活潑卻又不失深度的信息分享。

中布中會望鄉教會牧師呼呼姆‧哪海抒嵐(Huhum Nahaisulan)牧師指出,青少年脫離兒童期對大人的依賴,開始摸索自我、建構價值觀,這個階段正需要適宜的引導,讓青少年能夠自主閱讀聖經,並能以社會現實來省思信仰。她分享使用《少年新眼光》陪孩子讀聖經的經驗,某天的文章提到「轉型正義」四個字,就讀小學的孩子指出並提問,恰好給了家長機會,藉由聖經故事來和孩子解釋社會議題。因此,她很肯定《少年新眼光》的設計,以每日聖經信息為中心,帶入許多社會議題,搭配引人入勝的插畫,不僅用心吸引青少年閱讀,也是團契帶領者極佳的輔助工具。

很多人會好奇,在編輯《少年新眼光》的時候,究竟要如何拿捏青少年的文字接受度?根據「少年新眼光讀者座談會」的經驗與各樣年輕讀者的回饋,其實青少年的閱讀水準不一,喜好的文章風格也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看得懂聖經在說什麼,而且與我有關」是青少年翻開下一章聖經的動力,因此《少年新眼光》真正重視的是,一篇篇幅僅350字的文章,能以淺白易懂的文字提出經文要旨,並呈現關鍵訊息,讓青少年能在生活中有所回應。當然,團契輔導、牧長若能提供陪伴和引導,將使青少年更能善用這本《少年新眼光》。

製作精美、彩圖印刷的《少年新眼光》,每本製作成本超過100元,雖然在經費上有沉重的壓力,但我們堅持以免費索閱的方式,只希望能讓更多青少年拿到這本每日讀經手冊。在《少年新眼光》寫作同工當中有許多幕後故事,有人從懷孕寫到生完孩子,有人生病吊點滴仍惦記著寫稿……。身為編輯最肯定的,就是有這麼一群熱血同工,他們謙卑地用文字服事青少年,顧念著教會的下一代。如同《少年新眼光》2018年7~9月的主題「愛的成就解鎖」,我們相信文字事工是上主愛的成就,但願透過每日讀經分享,陪青少年多走一哩路。若您願意支持這個事工,請為我們推廣索閱資訊,也請不吝為我們的經費代禱及奉獻。

《甜蜜親子報》幫助孩童學真理

文圖◎周靜蓮(主日學老師)

《甜蜜親子報》是主日學老師   教導孩童真理的好幫手。

《甜蜜親子報》的專欄「兒童要理問答」,主要根據改革宗出版社「信仰的基石」教材改編,我認為這是很好的鬆土工作。我擔任主日學幼稚班老師已3年多,期間我親眼見證以兒童要理問答作為兒主教材,如何把背誦經文、聖經故事及系統神學全部融合,讓學齡前的孩子可以開始學習教義真理。

主日學幼稚班,實在是教會應該迫切把握開始教導教義的黃金期!因為我們教會主日學固定班底都是信徒的後代,這些孩子從小被帶來教會,沒有民間信仰的拉扯,教什麼就學什麼,但他們仍然需要有人跟他們傳「悔改的福音」,才能「信而得救」。3年來,透過教導兒童要理問答,一問一答周而復始地將福音的種子撒進還沒聽過福音的信徒後代心中,每週主日學這一個小時就是在「傳福音」。

尤其搭配一目了然的彩色圖卡,讓信仰內容更是變得好教好記,當我在法蘭絨板撕貼圖卡,幼兒的目光已經完全被我吸引了。接下來的時間,我開始將福音信息與幼兒生活應用結合,一字一句地講給孩子聽,最後再用孩子最喜歡的著色跟勞作,把兒童要理問答的內容透過視覺與觸覺再次強化,這時上課的內容已經很難不深印在幼兒腦海裡!

第一批上過兒童要理問答的孩子,已成為真理的見證人了!因為當他們在升班禮拜或是上國小主日學回答問題時,都已經清楚基要真理。女兒國小一年級時,她的主日學老師從她口中意外發現,這麼小的孩子已經可以直接教導聖經,不需要喻道故事輔助,完全顛覆這位具幼教背景的資深國小主日學老師對幼兒的認識,為此她還來幼稚班旁聽,想知道究竟學齡前的幼兒開始學習教義,是可能的嗎?

是可能的。3年前,我的女兒5歲,跟她同屆有5個孩子,直接講兒童要理問答內容,孩子都能照單全收。一年後,新加入一個2歲小女孩,看起來只是跟著坐在教室聽課,沒料到我講給6歲孩子聽的內容,她也都在吸收,整個禮拜在家裡,對於要理問答跟背誦經文,終日朗朗上口。某日經過廟會遊行隊伍,她用稚嫩的童音,指著木頭神像說:「馬麻!那是假神!」因為她的媽媽轉述這一段,從此我更加不敢輕看任何一位坐在教室裡的小小孩,也不敢輕忽每個禮拜在主日學教導幼兒教義真理的時間。

過去我對教義完全沒興趣,因此3年來,我必須捧著教材一讀再讀,發現對某些教義一知半解,還要把參考書一本一本買來讀,如此戰戰兢兢邊學邊教,才終於能把福音講清楚。而孩子透過詩歌、圖卡、背經遊戲、勞作,早已在心中留存豐富的信仰內容,至於要如何讓孩子的所信進一步成為所行呢?我仍在繼續摸索學習,而《甜蜜親子報》還會是我的好幫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