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筆本島小丘多彩海蛞蝓紀錄出現在大潭藻礁

(相片提供/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

【邱國榮採訪報導】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7月17日公佈L台灣本島第一筆「小丘多彩海蛞蝓」紀錄出現在桃園大潭藻礁。

成功大學水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邱郁文博士表示,小丘多彩海蛞蝓學名Chromodoris tumulifera,在2013年連江縣進行馬祖東莒花蛤保護區生物調查時,首度於中國沿海發現,並且記錄,中文名稱暫定「小丘多彩海蛞蝓」,此外,2015年金門縣烈嶼鄉再度紀錄,並以「隆線多彩海牛」為名發表,此次由聯盟在大潭藻礁潮間帶潮池發現到的紀錄,為該種生物於台灣本島的第一筆正式紀錄。

邱郁文表示,大部分的裸鰓類,其食性專一或狹窄,而且,許多後鰓類生物出現的時間,都跟選擇棲地有相當大的正關係,由此可研判大潭藻礁正是「小丘多彩海蛞蝓」的棲地,但不排除這個時間剛好是該種生物繁殖的季節。

小丘多彩海蛞蝓體長約2.5公分,乳白色背部有明顯的紫紅色大小斑點,橢圓形的身體邊緣有一圈鉻黃的色帶,色彩鮮豔非常醒目;蠕動時,身體隨著礁體的凹凸帶動著頭部兩隻觸角前後左右搖擺;背部尾端則有羽毛狀的鰓,是呼吸器官,也會伸縮自如。這次發現,是聯盟志工持續前往大潭藻礁做觀察,是於夜間觀察時的發現。

桃園觀塘大潭藻礁,在這一年多來,屢屢出現台灣沿海未曾記錄到的海洋生物,如去年發現國內一級保育類的「柴山多杯孔珊瑚」、今年6月發現「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的「紅肉ㄚ髻鮫」。為此,學者和環團特別再次緊急呼籲經濟部及中油公司,早日另謀規劃更適合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場址,不要興建在大潭藻礁。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