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能源轉型的思考與實踐

【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之二

Photo credit: andrewknots

今年是生態關懷者協會(TESA)成立20週年,TESA與多個單位於4月世界地球日至6月的環境關懷主日之間,在濟南教會舉辦「關懷我們的家園系列講座」,主題涵蓋RCA工殤、環境運動、社會責任、能源轉型、低碳生活等。本報特別整理講座內容,邀大家同來關心。


本專題採訪整理◎ 陳怡潔

台灣僅有2300萬人,但總碳排量占全球約1%,而台灣的能源80%由海運進口而來,但電價卻是全世界倒數第三名。2016年起,蔡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訂下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的目標,在能源轉型的路上,我們的電力供應和電價到底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而關心環保的公民們,又該如何面對能源轉型議題、進行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從心靈與宗教層次觀點,看待自然資源?

攝影/陳怡潔

台灣能源轉型的政策與挑戰──

創造能源轉型新未來

主講◎林子倫(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攝影/陳怡潔

為什麼台灣需要推動能源轉型?全球減碳和非核家園是重要的觸動因素。非核家園的推動始自1980年代,台灣的能源轉型目標是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與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20%,因此,蔡政府從2016年5月開始推動能源轉型政策,以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和社會公平為核心價值。

另外,政府也推動《電業法》修正,要讓台電的角色開始改變,過去已經將發電端開放給民間企業,但配售仍掌握在台電手裡,目前要買綠電都還是透過台電。而《電業法》修正目的是要逐漸開放售電業,未來,除了輸電的電網還是國家掌控之外,希望今年或明年,台灣就能有新的售電業者出現,讓市場更活絡。以後購電就像買手機一樣,可以尋找不同方案,希望6到9年後,台灣就能有所改變,促進電業和能源的轉型。

再生能源行不行?

如手機、記憶體等所有技術發展,初期一定都比較貴,但現在越來越便宜,這是技術發展很正常的模式,不過,核能卻是唯一不會越來越便宜的技術,因為當一次核安事故發生,對安全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成本就會提高,加上核廢料處理問題,所以核能發電會越來越貴。

民眾可能認為能源轉型會使電價上漲,但事實上,電價上漲的真正原因是設備投資和燃料價格,我們現在有80%能源還是依賴石油等化石燃料,所以國際油價上漲也會牽動電價。

電價上漲的真正原因不是能源轉型,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來,電價波動的最大原因就是我們過度依賴化石能源。能源轉型當然需要成本,但說能源轉型是造成電價上漲的原因,有點倒果為因,因為能源轉型目的在於不要再這麼依賴化石燃料。我們甚至可以預估,當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發展到30%、40%或50%的時候,我們的電價可能會下降,因為設備投資成本已被攤提,而風力、太陽能、地熱不需成本,電價將不再受全球能源價格波動的外在影響。而這也是為何美國、德國等國家都希望能源自主的原因,例如德國的能源自主,能讓他們不受俄羅斯在冬天切斷天然氣供應的威脅;美國的能源自主,能使他們降低對中東產油國家的依賴,對中東政治問題就能有不一樣的解法。

再生能源的價格會越來越有競爭力,因為其他種類的能源會開始需要負擔外部成本,例如火力發電的燃煤很便宜,但其實外部成本是轉嫁到健保費、空汙問題上。

現在的缺電、跳電常常不是因為電力真的不足,而是因為電網系統的問題,台灣上一次真正嚴肅面對這個問題,是921大地震讓我們看到了台灣南北電網的脆弱,而現在新的問題是,台灣目前的電網,是否能適應當前氣候變遷的挑戰?所以,現在的跳電等電力供給問題和能源轉型沒有直接關係,關鍵在於如何去強化電網中脆弱的部分。

創能:離岸風電+太陽光電

離岸風電是老天給台灣一個非常重要的禮物,台灣海峽的狹長位置帶來強勁風力,使台灣成為全球前十大優秀離岸風場,而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這次離岸風電競標,全球前幾大風電開發廠商都來投標的原因。

有人說離岸風電是政府要投資2兆,但其實我們引進德國的FIT躉購制度(綠電保價收購制度,Feed-in-Tariffs, FIT),乃是設備由廠商自行投資,發出電後,政府再購電,用電費補貼來攤提投資成本,也能確保業者長期穩定發電。有人擔心若發生颱風吹倒風機而造成無法發電的情況,怎麼辦?一支離岸風機要投資十幾億,若發不出電就拿不到錢,所以廠商一定是評估過後覺得可行才投入。從德國、英國、荷蘭等國FIT發展風電的例子來看,都是初期用較高價率來補貼,但未來隨著產業逐漸成熟,價格就會慢慢下降。

光電的發電型態其實和台灣用電型態較一致,因為夏季是用電高峰,而光電也是在夏季發電能力最大。到今年5月初為止,台灣已經有超過2GW的太陽光電併網,在尖峰時間的發電量,其實已經超越核一機組的發電量,真的是事在人為。去年政府也提出了綠能屋頂、全民參與方案,有六個縣市參與。而在技術端,台電也成立了公民電廠的小組,希望能有更多民眾參與 。

節能:抑制能源需求

除了創能,節能也是能源轉型的一大重點。節能其實有很大的空間,可以透過管理層面來做。節電是最好的投資,不是要降低生活水準,更不是不開冷氣、回到原始時代,而是在舒適的環境下,透過管理,做更有效率的運用。例如台灣大學一年電費約5億,但專家評估表示,若透過有效管理,甚至不需要更新設備,就能年省6%電力,也就是能省下經費3000萬元。我們有理財等各種管理師,而未來「理能」專家會越來越多,例如現在民間就有所謂「節能風水師」。

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

成為能源共同生產者

主講◎黃淑德(主婦聯盟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

攝影/陳怡潔

剛談到的是政府政策,而現在我要談的是,在能源轉型中,公民該怎麼做?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從食物跨到了能源,兩年前成立「綠主張綠電合作社」,去年在苗栗頭份一位社員家的屋頂,建立了合作社的第一個太陽能發電屋頂「天空一號」。

電力的第三種選擇

為什麼我們要用能源合作社的方式行動?因為我們認為人民應該有第三種選擇。台灣的人均碳排量非常高,2300萬人口的碳排量約占全球1%,因為台灣電價非常便宜,電價大概是全世界倒數第三名,以台灣GDP和生活水準來說,我們的電價竟然如此廉價,這也呈現出,從廠商到一般民眾,其實很少有機會去思考如何節約用電,因為節電的誘因太小了。

而政府和媒體都創造了一個困境,給我們太少的選擇,他們告訴我們,不然就用深澳火力發電廠,不然就用核電,不然就是缺電,不然你想怎樣?他們沒有給我們第三條路可以挑選,但人民應該有自己的第三選擇,而且能源使用和我們的生活舒適度息息相關,應該不是一種妥協、或倒退到更貧窮的年代,認為節約就等同犧牲、忍受不便,其實,我們的生活和行動,可以不要等待政府,不要等待一個良心企業的出現,人民可以自己行動。

主婦聯盟長期推動共同購買運動,共同購買就是集結我們的購買力,變成議價力、採購力,這力量可以影響環境、人的思維與行動。我們把能源視為跟食物一樣,當我們想要綠電,但不容易買到,就自己發電吧!所以2016年我們籌設了能源合作社,開啟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宗旨是創能與節能。

攝影/丁一億

大家一起來發電吧!

目前綠電合作社的社員有187人,本金約460萬元。合作社想做的就是創造社區能共同擁有、使用的能源,並進行創能節能的教育。我們推廣的公民發電,是尋找適合的屋頂、募集資金、簽訂屋頂/土地租賃條約、建置太陽能系統,然後並聯回電網供地區使用。而合作社的經營原則是社員共同所有、共同營運,採用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則,不以營利為目的,重視社區價值。公民的行動和企業的行動不同,企業是為了獲利,而我們想要的是藉由行動來改變思維。

台灣夏天都在想盡辦法抵擋陽光,然而善用屋頂就可以發電,太陽能板裝在屋頂,能降溫又隔熱,平均可降溫2~3度,甚至5度,且單單只是屋頂降溫,就能讓頂樓用電量降低。我們的第一個太陽能屋頂「天空一號」,是一個在社員家頂樓的小屋頂,但在申設過程中,也親身了解到申設過程的複雜、政府官僚給的難題。太陽能板實際施工時間只有兩週,但整個申設過程花了一年的時間。

申設過程雖不容易,但我們認為人民有主動的權利,當年因為想吃乾淨安全的食物,所以我們成立消費合作社;而想要用沒有環境負擔的電力,也是基於同樣的權利,所以主婦聯盟在從事環境倡議30年後,決定成立這個新組織。

能源的地產地銷

我們一直在談地產地銷,要吃在地、當季的東西,但我們的能源,所有原油、煤、天然氣都是海運而來,中東國家的政治衝突、台海被中國封鎖的風險等等,都會影響台灣的能源採購,但台灣的風、水、地熱,都是善用自然條件,就可以創能的。

當消費者集結在一起,就能從消費者變成能源的共同生產者,共同生產的電力可以在社區被使用,就像社區菜園的菜,不需要遠距離運送,家中屋頂產出的電力只要併入電網中,就能讓鄰近的社區用電戶使用,並且能善用目前政府鼓勵再生能源的固定電價收購制度。

透過合作社讓公民參與發電,讓民眾用小額的金錢投資發電,就像買東西一樣,是一種用鈔票投票的方式。所以,你也可以把存款裡的一小部分拿來投資太陽能能源轉型的「公民實踐板」,成為一種實踐綠色生活的行動。(更多資訊請參考臉書粉絲團「綠主張綠電合作社」)

從心靈層次看待能源──

人與能源的親屬關係

主講◎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主任)

攝影/陳怡潔

如同教育應該是結合腦袋、雙手和心,政策面是「腦袋」的層次,而能源合作社是捲起袖子一起行動,是屬於「雙手」的層次,而我要談的是「心」的層次,也是生態關懷者協會想要提出的靈修面向。

受造物的頌歌

我先用《太陽弟兄,月亮姊妹》回應,此繪本以聖方濟〈受造物的頌歌〉改編而成:
「天地的創造主,我們要唱一首詩歌讚美祢,祢用無比的能力與慈愛,創造了萬物,並視一切為美好。
我們讚美祢,因祢創造了太陽弟兄,他如此美麗,燦爛光華。他讓我們想到祢,每天為我們帶來光明。
我們讚美祢,因為祢創造了月亮姊妹和星星姊妹,高掛在天空,可愛又美麗。她們像祢一樣,在我們沉睡的時候守護著我們。」

佛教的一行禪師在《給地球的情書》中給太陽的信〈我心,太陽父親〉提到:「親愛的父親,您是宇宙和太陽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您消失了,那麼我們的生命與地球母親的生命都會結束。我願意深入觀察以看到您,太陽父親是我的心,看到我們之間的相互關係;看到太陽父親、地球母親、我和萬物之間的相即關係(interbeing)。我立志修習愛護地球母親和太陽父親,以不二和相即的智慧光芒去愛別人,以幫助我們的母親超越一切歧視、恐懼、猜忌、惡意、仇恨和絕望。」

北美洲原住民莫霍克族的感恩祈禱詞中,也提到「我們的長兄太陽」的概念。以上這些頌詞、禱詞把太陽、月亮、風和水當成了弟兄姊妹,幫助我們在談論人類與能源的關係時,能從精神與宗教的層面,去看待太陽、風與我們人類的關係。

重新思考人與能源

我們常將自然界視為支應食衣住行的資源,但這樣的關係不是唯一的,當我們透過這些禱詞──不論是基督教、佛教或其他信仰的脈絡,去思考世界眾生萬物間的關係,就能體認到,我們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本質是一種互為親人的關係,於是,人與能源的關係,可以從「resource」(資源)變成「kinship」(親屬關係)。

能源合作社運動提出「prosumer」(產銷合一)的概念,讓我們從原先只是消費者,加入了生產者的部分,即「producer+consumer=prosumer」,而若再加上靈修反省,就成為一種「interbeing」的概念,也就是我們人類與整個宇宙都處於緊密的互相連結狀態。

當看待能源的方式從技術導向進入合作社模式,我們跟能源的關係,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而非只是單純使用能源。我們與能源間的關係,成為一種為大地整體考量的交換模式,若我們把太陽、風和水視為兄弟姊妹,那麼,我們與太陽、風和水之間的來往、交換的關係,也會變成一種互相照顧、互惠的關係。當環境被破壞,地球正在受苦,地球的受苦和人類的受苦,其實是一體兩面的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