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配合8月1日國家原住民族紀念日,帶領讀者透過魯凱中會青年事工部主辦的第8屆Yacengecenge青年領袖營一睹原住民族教會青年的活力、需要與夢想。

敬拜讚美時高舉雙手回應。(攝影/林婉婷)

青年勇敢為主夢想 夢想藍圖立基真理

【林婉婷專題報導】「所有美夢,因祢完成!」魯凱中會青年部7月18日舉辦第8屆Yacengecenge青年領袖營,94位青少年齊聚好茶教會,透過4天營會期間各種主題專講、小組分享、體驗遊戲等,自我探索並學習倚靠上帝完成夢想。開會禮拜邀請魯凱中會議長吳淑芳牧師主禮。

吳淑芳牧師。(攝影/林婉婷)

吳淑芳笑說,每次與青年一起,就像回到年少時某個深刻人心的營隊,讓人「想珍惜生命每個時刻,為主發光發熱」。吳淑芳分享兩個寓言故事,作為給夢想路上青年的提醒:第一個故事講述有一隻貓懷抱變成優雅少女的夢想,也確實夢想成真,但某天看到老鼠,她忍不住露出本性,前功盡棄,「如果不理解自己被造的本性,沒有在那樣的基礎發展,這樣夢想的建立是浪費的。縱使過程有些微樂趣,也不能長久。」

第二個故事是鳥類與獸類的長久戰爭。某次鳥類贏了,蝙蝠族恭喜鳥類,並要求加入鳥類陣營,鳥類就讓同有翅膀的蝙蝠加入。但沒多久,獸類贏了,蝙蝠又改恭喜獸類,表示想加入獸類戰線,獸類便讓有老鼠臉的蝙蝠加入。最終鳥類與獸類達成停戰協議,也注意到蝙蝠一直以來都是牆頭草,於是驅逐蝙蝠。蝙蝠自此只能在黑暗中生活。「夢想如果投機、不切實際,用自私的方式進行,不僅不能討好人,也無法達到目的,連基礎的生存都會很辛苦。」

「人的生命價值在神的永恆計畫裡,是不會改變的。」吳淑芳藉約翰福音3章16節指出,上帝希望人人得救,不再被世上的惡綑綁,「這是上帝只為我們、基於愛的夢想。」吳淑芳強調,若要夢想不偏離上帝心意,就必須清楚認識真理,另要有謙卑、順服、忍受苦難的態度,「夢想的種子連結在神,夢想就不孤單。」

最後吳淑芳鼓勵魯凱族青年將自身夢想與環境連結,「與部落、地方、族人、身旁的人連結。」就像1963年黑人民權運動者馬丁.路德.金恩牧師,看見同胞遭受種族歧視的艱難處境,以非暴力運動方式倡議、改革。吳淑芳盼望青年們理解原住民文化,並復興,不是單純想要與他人不同,「青年時代不是只有情緒上的嗨,而是能跳得高──因為根基穩。」

夢想分享會邀請阿美族人掃瑪前來分享。掃瑪來自花蓮太巴塱部落,具備家庭與婚姻輔導等社工背景,去過19個國家、會說6種語言。攻讀學位期間,丈夫和孩子都搬到法國生活,一家人時常旅遊歐陸各地,體驗當地人文風光。掃瑪國中時在「我的願望」為題的作文中寫道要當「玩家」,她表示「懂得玩是藝術」,當時這番言論雖然遭到老師糾正,但現在看來確實正在經驗夢想中的生活。

掃瑪問學員們:「你們覺得我是什麼出身?」在學員眼中,掃瑪活潑好學、見多識廣,想必是出身良好的人。事實上,掃瑪出生於工人家庭,時常為配合父親的工作而搬家,也曾住在工地,以紙箱當床舖。她與哥哥長期因為原住民身分被欺負、歧視,甚至因此被同學霸凌打傷。由於生逢戶籍資料電子化的時代,某次戶籍普查時,掃瑪母親把戶籍謄本藏起來,沒有說出原住民身分,並叫掃瑪好好讀書,一直到大學二年級,掃瑪才「恢復」原住民身分。

國高中時期,家中父母關係不和睦,掃瑪在學校也不受老師同學的接納,經濟、學業、同儕等壓力讓她染上壞習慣、交了壞朋友,對升學不抱希望,一心想趕快投入職場賺錢。但最疼愛她的祖母在過世前,告訴她「不要忘記妳是阿美族」,這句話感動了掃瑪,終在20歲那年考上大學。

但由於男朋友欺騙她,用掃瑪的身分借款,23歲那年掃瑪已負債百萬,每天打4份工,拚命償還債務。從小在長老教會長大的掃瑪雖是第三代基督徒,但那時她認為上帝的愛只存在詩歌裡,某次安靜向上帝禱告後,上帝幫助她一次還完欠款,那一刻她才真正有活著的感覺。掃瑪勉勵青年們,生命有困難就交託上帝,如同聖經所言:「你要安靜,知道我是神。」

營會期間另邀請茂林教會牧師武小鳳、活水教會牧師杜文榮擔任主題講座講師,並安排部落闖關、部落巡禮與認識文化課程,晚上分別有達努巴克・拉歌拉格牧師、杜桂月牧師主持培靈會與獻心會。

遊戲時間。(攝影/林婉婷)

Yaceengecenge是什麼?

在魯凱語中,Yaceengecenge指「長成的身量」「可加以訓練」並「交付任務」的青年人,而領袖營則是青年們受訓、分享、交流的平台。

Yaceengecenge青年領袖營今年度主題聚焦「夢想」。根據2016年Youth Speak聯合國「青年影響力」調查,青年最關注議題前3名為:氣候變遷、世界和平、教育品質。在教育品質部分,8成青年認為最有效學習法是累積實作經驗,另近4成青年認為10年後的世界會比現在更糟。為了因應隨時變化、充滿不安的世界,青年需要有更多實際參與和思考訓練,而非紙上談兵,或一昧接收權威話語。

本屆營會意象以一個「∞」,代表「無限大」;營會英文LOGO「YOLOC」,YLC代表Yaceengecenger,而兩個O則象徵眼睛般聚精會神。最上頭有英文諺語「No pain, no gain.」(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期盼青年們在夢想路上有上帝同行,永不孤單。(整理/林婉婷)

才藝秀時間,成功炒熱氣氛。(攝影/林婉婷)

原住民族紀念日怎麼來?

台灣原住民族在漫長受殖民統治歷史中受「番」「山胞」等歧視稱謂汙名化,1984年底,原住民族成立「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即是盼望藉「原住民自己決定的名稱」爭取權益、促進認同。1991年更發動首次正名抗爭運動。

1994年,民進黨決議將「原住民族正名與自治」列為憲改議題之一。同年6月23日,原權會等37個團體號召3000餘人上街,舉辦「正名權、土地權、自治權入憲大遊行」。7月底三讀通過《憲法》增修條文,其中第9條第7項規定:「國家對於自由地區原住民之地位及政治參與,應予保障;對其教育文化、社會福利及經濟事業應予扶助並促其發展。」增修條文於8月1日經總統公布施行,回應原住民族10年來訴求。

為了記念這段歷史,行政院也於2005年明定每年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整理/林婉婷)

青年敬拜讚美。(攝影/林婉婷)

認識自己與神連結 領受計畫行出夢想

【林婉婷專題報導】魯凱中會茂林教會牧師武小鳳、活水教會牧師杜文榮,分別於7月19日、20日上午專講並進行小組分享。武小鳳帶領青年們發掘夢想,藉心理測驗讓學員們能從不同面向認識自己;杜文榮則鼓勵青年將夢想視為神的計畫,並在小組時間教青年們用毛根創作夢想意象。

武小鳳牧師。(攝影/林婉婷)

「夢想重要嗎?」武小鳳拋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現場有各種回應,而她提醒青年「夢想是人生的加分題」,就像一鍋湯因配料變得更美味,但先有湯,才是最重要的,「夢想之前,先當真實的自己,做好自己的本分。」另一方面,對於心懷很多理想,拿不定主意的青年,武小鳳提到,可採取刪除法,篩選出真正想完成的事,「夢想不該改變你的真實。刪除否定你的、讓你抱怨的、讓你沉重的、讓你驕傲的,就能慢慢找到。」在夢想路上,自然波折不斷,青年們要自問能承擔多少失去,武小鳳相信「夢想的脆弱、不得不放棄,過程的酸甜苦辣,就是夢想的可貴,都值得享受。」

武小鳳說,創世記裡上帝委託人類管理世界,亞當受命後開始為萬物命名,「代表他開始思考了,而會思考,就代表人有夢想的能力。」若能將夢想與異象連結,更是「恩上加恩、力上加力。」武小鳳補充說明,異象即為人聽見、看見、從上帝來的啟示,「這是一種慢慢的感動。」

「所有事情都不是偶然,是上帝的旨意。身為上帝的兒女,你的夢想裡必定有上帝的異象。」武小鳳鼓勵青年,讓上帝參與在夢想裡,陷入低谷也不灰心。願青年們遵行幾個原則:獻上生命給上帝、不要輕易被世俗誘惑、保留時間給上帝、小事上也忠心、衡量自己的能力、與屬神的人為伴、公開坦白自己的夢想,最後祝大家「夢想在神裡完成,最美」。

圖為心理測驗後,「孔雀組」成員分享,並提到個性如何幫助或限制夢想發展。(攝影/林婉婷)

專講結束後,武小鳳帶領學員們作答從ATCC(全國大專院校商業個案大賽)資料庫挑選的動物版DISC人格測驗。受測者透過直覺性回答30個問題,簡單統計出自己趨向老虎、孔雀、貓頭鷹、無尾熊中的哪一種,而這4種人格特質在辦事效率、人際交流、自我展現各有所長,有可能是完成夢想的助力,也可能是阻力。

圖為聆聽台上分享、給予回應的青年們。(攝影/林婉婷)

小組分享時,青年們向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夢想:警察、籃球手、溜冰教練、議員、空姐、餐廳服務生、行動餐車業者等,並分析性格優缺點如何影響夢想,例如議員需要好口才,即人際交流能力;而運動員需要經得起漫長訓練,即刻苦耐勞的毅力。另有學員提到,因為自己的個性樂觀,就算夢想沒有成真,也能坦然面對。

杜文榮以前陣子全球熱議的世界盃足球賽為開場,提到克羅埃西亞隊努力不懈下,終獲亞軍,「雖是小國,卻心懷大夢。」並以此激勵青年們,「夢想是很讓人期待的,可以活出生命的意義。」

杜文榮牧師。(攝影/林婉婷)

「每個人生命都有美好計畫要成就。」杜文榮提到自己以前夢想當「班導師」,但上帝讓他成為「牧師」牧養一整個教會,「我們計畫的背後,是上帝更大、更好的計畫。」他希望青年們能及早開始思考人生目標,「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開始計畫新方向,也是放下過去傷害與榮耀的意思,「抓著過去就沒有未來。過去已死,但上帝活著。」此外,杜文榮也告訴青年們,若夢想未成真,不是上帝不愛他們,而是祂有更周全的計畫,「上帝不是破滅你的夢,而是讓你學習倚靠,領受祂的計畫。」

杜文榮談到,聖經裡寫明上帝給祈求祂的人應許,但人必須要與上帝連結,遵守祂的教導,「不可偏離左右」。杜文榮以「一個人的聖經破破爛爛,他的生命必是完完整整」,勸戒青年們勿以忙碌為藉口,而放棄上帝、教會與團契。

同為闖關遊戲,青年們必須找出小組主題經文,並剪報拼出。不少青年笑說:「這輩子最認真看報紙的一次。」(攝影/林婉婷)
在部落不同據點闖關,趣味橫生,需要小組集思廣益、創意發揮、默契配合。圖中青年們只能落腳在紙張上,過程刺激,不時引起圍觀者歡呼。(攝影/林婉婷)
文化體驗課程,學員們從建材、結構、文化意義上認識石板屋;現場學員也與老師討論不同部落因取材、地勢所產生不同特色的石板屋。(攝影/林婉婷)
同為文化體驗,青年們學習製作傳統美食「阿拜」和「吉拿富」,第一步驟揉麵團已不輕鬆,青年們也學習「珍惜」的功課。(攝影/林婉婷)
培靈會上青年們到台前接受祝福。(攝影/林婉婷)
青年敬拜讚美。(攝影/林婉婷)
獻心會上張培恩傳道亦分享自身見證。(攝影/林婉婷)
獻心會上,青年們將自己的夢想寫下,掛在木製大十字架上,代表將自己的未來交託上帝。所有美夢,因主完成。(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