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算過使用母語的好處嗎?

歐永熙(美國巴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老)

我在完成心理博士論文後,在美國華府附近離住家不遠的地方有兩個工作機會,一個是在大學教書,另一個是研究機構。考慮結果,因教書需要比較強的語言能力,又要應付比較活潑、不會尊師重道的美國學生,所以選擇比較類似寫論文的工作──研究機構,也因此與「語言」研究結了緣。

50幾年前,許多人主張雙語可能影響兒童的成長與智力發展及適應環境的能力,因為社會比較不容異己的文化環境,看不慣不一樣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不利於統治族群的思維,也因此古代秦始皇能完成統一中國語言的暴政。

我開始工作的初期,很幸運的得到了美國最高研究機構──健康與心理衛生學院(NIMH)提供了兩年研究費用,撰寫有關「單語與雙語兒童發展的比較」,研究結果發現,雙語兒童並不會影響他們的成長,反而有利於認知的發展,因而促成我去注意語言研究的進展,甚至於以後轉往心理治療方面的工作生涯,也會關心語言的重要。

兩年前回台時,感受到台灣的母語正在死亡,在台灣南部的公共場所,大部分人已說北京話,用母語溝通的機會不到20%,使我對此問題更加憂心。

許多人認為「語言僅僅是溝通的工具」,如以前有人說「結婚是為了傳宗接代的目的」。在古時候,這句話可能很少人反對,因當時生活困苦,終日忙於工作,沒有多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但如今社會與文化的進步,大部分人會很不同意這樣的婚姻論述。

語言僅僅是溝通的工具嗎?曾看到一位留學歐洲的學生自述:他對於離鄉背井有很大的感觸。有一天到百貨公司解悶,在避開衝來的人潮時,退後了一步,不小心碰到後面的人,突然聽到了很意外的家鄉話「XXX」,若在家鄉,這句話可能引起口角或大打一架,但意外的,在外國變成了溫馨的一句話,使兩個人成為很好的談心朋友。另外一個小趣事:年輕的亞洲美女周子瑜小姐去年10月和粉絲互動時,不小心把手機弄倒了,她直覺反應說出「唉呦喂呀」,粉絲大笑,笑她太親切、太可愛,讓人覺得「瞬間鄉土劇上身」。從這兩個小插曲可看到,語言豈止是溝通工具而已?

飲料尚未出現之前,一個人每天喝水止渴也不會特別去想水除了止渴之外的好處,後來有汽水、可樂……就覺得這些飲料很特別。但因科學進步,讓我們了解飲料喝太多會對身體健康不利。母語和水一樣,經常使用不覺得有何特別,現在讓我們來探討母語對我們潛在的功能:

1.有利健康

人類大腦特別發達,大腦控制不合理的情緒或處理日常的難題,但我們的大腦有時也會休息或被控制,如做夢、夢遊、喝酒、吃藥或其他因素……。當大腦不靈光時,常會有失常的動作或危險的行為。若太壓制個人的自卑與情緒,甚至將低貶母語的態度合理化,這對心理健康是有反作用的。

幾年前到了西雅圖,看到了鮭魚拚命爬坡跳階,頭破血流的洄游。這些魚在大海到處遊玩,幾年後為何會如此苦難的回老家呢?是身上的DNA叫牠們回老家。蜜蜂是昆蟲,沒有大腦,牠們靠身上的特點飛回自己的蜂巢,但若找錯巢會有殺身之禍。因此我們的大腦壓力越大,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會有越大的反作用。有天壓不住,我們的本能想回歸原位,就會使精神得到更大的衝突與不安。大腦能壓制自卑,但並非永遠如此。為了心理的健康,我們不要看低自己的文化特色,特別是自己的母語。

不久前,看到一位年輕女性尋找雙親的報導故事。她的母親14歲時就懷她,她祖母是個護士,強迫她母親在懷孕期第8個月墮胎,並把胎兒投入死胎桶,另一個護士聽到桶中有聲音,一看是半死的胎兒,把她抱起來急救又養大。她知道自己被遺棄,但長大後仍然要尋找親生父母,最後她原諒了母親,也很高興重新團圓。可見人的體內有尋找自身本源的天性,也因此大部分人類即使沒開化的民族都會找尋創造之神。這是我們天生潛在的本性。

2.延緩老人癡呆症

加拿大一所大學研究雙語與單語老人的特性後,發現能用雙語溝通的老人比起僅會單語的老人,最少延遲了6年才開始老人癡呆症的症狀。所以要學會其他語言,不輕易放棄自己的母語。其實學母語若從小開始,是很容易精通,也不需花太多的功夫,又可縮短老人退休時苦惱煩人的癡呆生涯。

3.有靈魂的人

居於巴西、巴拉圭與阿根廷的交界森林中的瓜拉尼人(Guaraní people)是沒有文字的原始民族,用口語傳達文化、規律、習慣、宗教儀式與超自然的現象。所以視口語為超越溝通的管道。他們的族人自認為失去母語時,就成為沒有靈魂的人(It is a conduct to the divine. The word is the soul and to lose it is to die.)。台灣人是非常敬仰祖先的民族,甚至很多人祭拜祖先,若我們放棄自己的母語,不是也成為「沒有靈魂的人」嗎?我們不要放棄自己的特點、輕視自己,如俗語所說的「行屍走肉」,這些人覺得自己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這才是真的可悲呢!

4.促進自我認同

過去台灣人在幾百年的外族統治與洗腦下,失去了自己的自尊心,許多人放棄自己的特點與母語,以為外來品或文化勝過自己的,把母語也視為無用之物,這是自卑的表現。在東南亞一帶「福佬人」第三、四代仍然能保持「福佬人話」,我很好奇地問他們維持母語之動力,他們如何做到?結果回答是:「他們是番」。

過去我們稱外來人為是番,如「紅毛番」,現代不再用此語去指外人了。從此可看出,自己有自尊心就可以自然的保持自己的特點。2017年12月11日,日本《經濟新聞》駐台記者發表一篇對台灣「天然獨」的報導,談到有些台灣年輕人在學校和家庭雖然都使用華語,但他們也努力自學台灣話,自認為那才是原本的語言,年輕世代再度復興台灣話。國際情勢上,台灣仍不是正式的獨立國家,也不知自己的國家是什麼,目前教育仍沒有把台灣主體性當做主題,而保持母語正是最有效維持台灣認同的工具之一。

5.增進應付危機與生活難題的能力

幾年前在美國腦神經年會,有研究者發表一篇使用多語言的研究,發現學習多種語言的人群比較聰明、能幹,善於處理問題,甚至開車時碰到危機也應付得比較輕鬆。

51年前,我來美國時,就像是古井水雞(青蛙),沒出過國、也很少旅遊,連台灣許多出名旅遊地也沒有去過。來美後,看到美國貧民區大部分居民家中有電視、電話、地毯、冰箱、冷熱氣的設備,覺得當時不到千分之一的台灣家庭擁有這些設備,根本像是貧窮階級的生活百姓。

著名的外科醫生班‧卡森(Ben Carson)是第一位成功分離頭部連體雙胞胎的名醫。他曾說,他成長在底特律貧民區,因生活條件不佳,大部分朋友長大以後,不是在牢中度日就是吸毒者。他很感激單親母親雖然生活貧苦,但很注重他的教育與信仰,他才能出人頭地。

根據美國2016年人口普查局發出的資訊:在很多不同族群的家庭收入中位數統計中,台美人被列入為最高的第二位。現在許多四、五十年前從台灣來美國的鄉親,我相信大部分也都是古井水蛙的情況下來美打拚,如今他們大多有非常好的成就,高學歷、高職位,在洋人中也受人尊敬。

台灣人的成就因多語言之能力訓練而形成許多特別才能來應付困難的環境與艱苦的條件,這是不可否認的因素。讓我們這個多語言民族能繼續努力保持母語,望有天能勝過世界上最富有、幸福與福利最好、文明又民主的多語言民族國家──瑞士。(※本文曾刊載於《太平洋時報》2018-03-15期)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