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基金會南區志工基礎訓練 從信仰角度認識志工服務

自我介紹時間。(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平安基金會8月4、5兩日於高雄宣教中心舉辦南部場志工基礎教育認證訓練,邀請壽山中會左營教會牧師陳明志、台灣國際飢餓對策協會秘書長曾正智牧師、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社工師吳靜惠等人擔任講師,約有15人報名參加。

陳明志牧師。(攝影/林婉婷)

4日開場由陳明志主持開會開會禮拜,以「咱起來起造」為題,將尼希米重修耶路撒冷城牆的事蹟整理成為對眾教會各樣事工的10點勉勵:愛是動力來源、事工前先理解需求、不忘時刻禱告、善用各方資源、制定完整計畫、教會上下全體動員、有條有理安排工作、遇到困難倚靠神、做事不忘信仰栽培、制定共同遵守的標準。

曾正智牧師。(攝影/林婉婷)

第二場課程為曾正智主講「志願服務的內涵:從基督教信仰觀點出發」。社會服務出於幾個論點,有人認為是行善積德,有人視為社會研究,但曾正智指出,基督徒關愛社會群體源自上帝吩咐,是「身為上帝子女、精兵、百姓的責任與覺悟」。

「踏出教會、走入社會,成為有見證的基督徒。」曾正智說明,擔任志工不是為了自己的名聲、地位等私慾,是為了上帝,正如彼此相愛讓世人知道基督徒是耶穌的門徒,總結基督徒志工態度應「主動看見需要、要積極解決問題、謙卑自己、順服制度」。

(攝影/林婉婷)

陳明志主講第三堂「志願服務的倫理/教會服事的倫理」。他整理幾本志願服務倫理學著作,總結而得志工定義:出自自由意志的選擇、基於誠心原則、提高公共事務的「效能」、增進社會公益、輔助性性質。從事志願工作態度應是「在別人的需要裡,看見自己的責任」,而參與教育訓練是志工的權益,也是義務。

「各行各業都有行規,就是倫理。」志工倫理目的是維護服務對象權利與提升服務果效。而教會事奉也有其倫理,聖經裡多處提到人受呼召獻身,應按照恩賜事奉。陳明志將教會事奉劃分三層面:生命、聖所、萬民。生命事奉是建立個人與上帝的關係,這也是各樣事奉的根基與動力。聖所事奉是教會內的事奉,可藉此累積裝備、資源與經驗。萬民事奉為對社會的慈善關懷,除了是社區事奉,也是用自己的生命向世界見證基督。

吳靜惠社工師。(攝影/林婉婷)

下午為自我了解與團體溝通課程,講師吳靜惠首先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並引導學員們透過「用一句話描述自己、優缺點各三個、對志工服務的期許、終身夢想」等問題簡述自己;輕鬆交流間,大家學習認識自己、勇敢表達、欣賞不足與鼓勵他人。自我了解課程延伸到「自我肯定」,吳靜惠表示,每個人從外貌、家庭、社會角色、文化等面向認識自己,大家不盡相同,然每種生命型態的存在都應被認同,而幫助他人肯定自己的存在,也是如今靈性關懷的要點之一。

學員根據講師的問題作答。(攝影/林婉婷)

團體溝通有態度預備、技巧磨鍊等過程,其中不乏小細節,例如接納的態度包含接納對方的缺點,傾聽的技巧包含聽懂對方沒說的「言外之意」。吳靜惠提到溝通這個大課題還是要回到實踐中學習,志工團隊的參與者都是謙卑委身,應善用百般恩賜、當神的好管家。

自我介紹時間。(攝影/林婉婷)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