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女性政治犯 從性別視角思考轉型正義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國史館8月9日下午邀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專任委員楊翠談轉型正義,主題是「做為行動主體的女性:從性別視角思考轉型正義」。主辦方表示,在父權文化視角下,社會普遍認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女性政治犯,是因追隨其男性親友,或受其連累而受害;然而事實上,她們身為歷史行為主體的意義經常被化約或抹除。舉辦此論題是期望從女性行動主體的角度,分享女性政治受難者的故事,近一步關注女性政治受難者在被害過程中遭受性別、政治雙重壓迫,為「轉型正義」提供性別反省觀點。

楊翠表示,過去女性參與政治的人數本來就偏少數,根據目前已經研究過的白色恐怖時期檔案,遭到兩蔣(蔣介石與蔣經國父子)政權槍斃的女性有26人,受難者名單有308人。但有超過10萬件檔案還沒有被研究,而這些在未來都會被公開,相信陸續研究這些塵封檔案後,會更多的證據指出其他女性在政治肅清中遇害。

楊翠根據目前研究的檔案分析,女性政治受難者幾乎是高中以上學歷的女性,當時高中即是女性高學歷群,而且「外省人」居多數。她說,轉型正義要能夠成功,要探究發生原因的問題,而目前發現女性受難者以「外省人」居多,此點頗耐人尋味,也意謂戰後以來台灣諸多課題,是政治統治的不良結果而非族群差異導致的問題。

「監獄是身體受管理及壓迫的地方,身體被凝視,女性當然更受到侵害。」楊翠說,研究口述歷史時會發現,很多創傷是受難者根本說不出口的,尤其性暴力這部分。除了遭到強暴,還有用性象徵讓政治受難女性感受屈辱。可是這些事情都不會是檔案中的內容,因為代表政權執行白恐的加害方,不會寫下凌辱內容。

楊翠在講座中公佈諸多女性受難者檔案,案件性質以「讀書會」「工委會」居多,也公佈多位受難者的口述,例如偵訊時,遭牙刷毛摩擦陰部;獄中夜晚被點名出牢房並遭到強暴。以證據面來說,受難者遭到凌辱不會被紀錄於其中,只能以口述來看,「不過,性暴力我相信是存在,一是性暴力是黑暗指數的最高,另外通過旁證,不可能忽視它的存在,但也需要未來有更多的證據出土。」

楊翠表示,台灣轉型正義的艱困在於起步晚。「島嶼失意症候群」致使台灣社會建構了一個古怪的寬恕論:不是要求加害者自省,卻反而要求被害者寬恕。另社會上有一股極力反對轉型正義的勢力,例如,楊翠透露自己接下促轉會專任委員不久後,曾收到恐嚇信。反對勢力以執行白恐的人當時因依法執行為托詞,欲以反動。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