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採訪報導】根據「2018縣市長友善兒少青年政見指標」民調數據顯示,12至35歲最常受到歧視或遭遇不合理、不公平對待的因素是,學習成就與學業表現,以及性傾向與性別特質。
距離11月24日投票九合一選舉的時間不到100日,該投票給哪位參選人?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製作「2018縣市長友善兒少青年政見指標」,建議選民可根據其所發布的5項指標,作為投票決定的參考。其中,指標項「禁止歧視的成長空間」應包含友善兒少青年的「學習成就與學業表現」與「性傾向與性別特質」。
台少盟有鑑於現任縣市長宣傳政績爭取連任,挑戰者也端出牛肉吸引選民支持,但是除就業議題外,兒少及青年需求鮮少被重視,而且許多威脅兒少及青年安全成長的新聞頻傳,於是與幾位青年共同召開記者會,向縣市長參選人「出考題」,並邀請各陣營候選人將兒少需求納入選舉政見。
這份「考題」,是根據向2100位15至35歲兒少及青年進行民調的結果。台少盟透過「國際青年日」主題發出網路問卷,收集到2100份民調,結果有70%受訪者表示其兒少成長過程,曾受到歧視;對政治體制的信任感,滿分100分,而給予40分。另外,約90%認為,公民政治參與空間並不友善。之後根據此民調的結果,台少盟與兒童權利公約民間監督聯盟,設計出「2018年直轄市及縣市長友善兒少青年政見指標」,邀請各陣營候選人納入選舉政見。這5項指標為:「禁止歧視的成長空間」「社區中專屬的文化休閒空間」「有效的公民政治參與空間」「安全且有尊嚴的勞動空間」「成立青年事務專責單位」。
根據這份民調的各項獨立提問中,兒少及青年認為最常受到歧視或遭遇不合理、不公平對待的因素,在「學習成就與學業表現」有76.1%,在「性傾向與性別特質」則占68%。記者會上,參與這份民調的青年表示,成長過程造成不公平及不公正的歧視對待,最常發生在國中與國小階段。根據民調顯示的年齡分布,造成不公平及不公正的歧視對待的年齡分布依序是12至15歲、未滿12歲與16至19歲,即分別為國中、國小、高中至大學階段。
台少盟秘書長、七星中會和平島教會長老葉大華在記者會上表示,聯合國持續呼籲世界各國應該正視性少數青年的處境,因為許多性少數青年常常遭受各種的暴力和歧視,無論是在家裡、在學校、任何地方,都常被用綽號加以羞辱或摧殘。她指出,針對年底選舉,這份根據民調所發展出的政見指標,希望能有機會被執政的參選人所看重。畢竟這份民調的主體是未來的公民與家長,要在政策上合理投資,才能夠讓他們別對體制及政治失去信任感。她特別提醒,弱勢及邊緣的聲音是出不來的,在政治上掌握有權力的人,有責任去面對弱勢與邊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