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月文化論壇 談孫理蓮宣教士在台貢獻

(相片提供/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邱國榮台北報導】蔡瑞月文化基金會配合第13屆蔡瑞月國際舞蹈節,於8月24至26日推出文化論壇,主題為「堅定擁抱:台灣永遠的母親孫理蓮」。8月25日下午邀請基督教歷史工作者、台灣神學院兼任講師陳美玲和台灣神學院教授鄭仰恩與談。

(相片提供/蔡瑞月文化基金會)

孫理蓮在樂生療養院建立聖望教會(隸屬台北中會),在台南北門嶼建立烏腳病診所,更為回應二戰後台灣社會需要創辦芥菜種會,透過芥菜種會設立超過10所育幼院。孫理蓮對於原住民族特別關心,為其成立肺病療養所、山地診所、產院、護理學校、褓母學校、技藝學校等。

陳美玲分析,孫理蓮足跡遍及台灣各地,不論是東部與高山的原住民族部落,或是離島澎湖,都有她的貢獻。孫理蓮善於資源結合,為一起服務貧病者,她招募台灣的基督徒醫師、護理人員、牧師及各種專業人員同工。

陳美玲說,要認識孫理蓮,絕對要認識她的基督信仰。孫理蓮成長於長老會家庭,她年輕時就把自己打工的收入奉獻十分之一給教會,並且積極參與基督教團體活動。陳美玲提到,孫理蓮丈夫孫雅各在猶豫是否受差派到台灣宣教時,她說了一句「僅此一生,讓我們到最需要我們去的地方」,成了這對夫妻來到台灣宣教的關鍵。

陳美玲指出,因為孫理蓮的基督信仰,讓她的服務不限於社會救助和偏鄉醫療事工,曾經有30年的時間,芥菜種會工作包含給予原住民教會傳道人薪水補助,以及原住民族教會建堂補助,讓將近400間石造教堂堅固地矗立在各地部落,見證基督信仰。

鄭仰恩則談到,孫理蓮、孫雅各夫婦對原住民族教會情有獨鍾。後半生深入山地協助原住民教會成長,更贊助教會從竹建教堂改建或新建成石頭、水泥教堂,其中以泰雅爾族地區比例最高。石頭也是聖經中常用的象徵,耶穌也曾告誡門徒要把教會建築在磐石上,而用石頭平砌起來的教堂,典型代表是基國派聚落教堂。在新竹縣復興區三民、霞雲、義盛、奎輝、長興等村,尚存有7座當年設立的石造老教堂,其中三民村教堂,被視為保存最為完整的「基國派教堂」。

鄭仰恩說,孫雅各在臨終前曾提議可派遣台灣原住民牧師前往南洋地區宣教,其過世後,孫理蓮就請長老教會牧師組成「荊棘海外宣道會」,經考察宣教區一年後,向長老教會總會借聘8位原住民牧師,於1968年11月正式派遣4位傳道人,再於1971年派遣另4位傳道人及家族前往馬來西亞沙勞越,向當地原住民伊班(Iban)人宣教,這是台灣教會史上首次對外派遣原住民宣教師。

(攝影/邱國榮)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