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耕耘硬土唱秧歌

客家宣教紀實錄

Photo credit: maltzevans

馬可福音4章8節提到,種子若是落在好的土壤裡,長大成熟後便可結實纍纍,收成30倍、60倍,甚至100倍!那麼,種子若是落在硬土呢?且看兩位牧者真實的耕耘、牧養紀錄,憑著基督的愛,相信定會高唱豐收之歌。


突破、釘根、愛茁壯

文圖◎陳怡真(屏東中會崙上教會牧師)

我們不是非典型客家教會,也不是典型長老教會(如果有所謂典型的話)。來到客庄開拓、牧養教會已進入第10年,如果問教會需要什麼樣的長期同工,我會說:「挫折忍受度高的人。」

那年,在某偏鄉國小代課並協助當地教會,一邊也尋求未來事奉的方向。有大型、中型教會跟我接觸聯繫,但我多以「沒有感動」拒絕邀請,但是,待開拓的教會卻始終是我心中悸動的那塊。

考慮客家教會嗎?總覺得那是硬土。但神呼召我到欠錢又沒人的空殼──崙上教會,接下重新開拓的任務。看著教會主日人數從個位數進展到十幾、二十幾、三十幾,年年都有人受洗,但也日日有人流失或跌倒;看許多兒少進教會,也有不少曾穩定出席的兒少失去蹤跡。質量的成長似乎都到瓶頸?

突破瓶頸一二三

剛開始的幾年,除了每月有5間教會共4萬元的經濟支持,還有母會鹽洲教會協助聖誕晚會,有內埔、鹽埔、麟洛教會來協助夏令營活動,也不定期有福音隊辦逐家佈道、福音晚會,還有一位高雄的長老來協助帶青少年。教會每月有一次福音主日,特別邀請未信主朋友。接觸社區朋友的重要管道,除國中小校園服事、聖誕節摸彩券的聯絡資料也是我們伸展觸角的機會。但這兩三年,發現新朋友出席率越來越不如預期。怎樣突破呢?

教會從去年9月開始,參與在崙上社區關懷據點(地點在村莊大廟的活動中心),以讚美操、手工、節期活動等方式帶社區老人,頗得好評。但主責同工因老人家帶不進教會、覺得進出廟埕有違信仰理念,幾經溝通仍堅持聖俗劃分,就推辭了這唯一能影響社區老人的機會。基督豈不是叫我們「去」使萬民作祂的門徒嗎?

教會以雙翼養育系統進行門徒訓練(70%以上是第一代信徒、慕道者),但成員多出身邊緣弱勢、有精神疾病,加上牧師自己的軟弱,帶出的門徒「2266」。我們有近2年時間把重點放在未信者個人陪讀,再逐漸轉型成小組;崙上版的幸福小組、小組備課,有慕道友穩定參加,但卻有更多人我們拉不動,或永遠路過福音的門。

硬土深耕不易

有一組崙上小組轉型,以「游牧民族」方式輪流到幾個未信家庭聚會,以「客家新事」(好消息電視台節目MD)、客語讀經(聖經箴言)及生活分享為主,全客語聚會,把福音漸進帶進家庭。我告訴兄姊,我們「更廣」了,但不夠「更深」,應該「更多」在生活中以愛陪伴,或以基督馨香之氣吸引人,但我們真的同工不夠、生命不成熟啊!所以若問我們缺什麼?缺「人」!而且需要長時間配搭的「成熟基督徒」,不然自己真的很爆肝。今年教會小會決議聘請幹事或助理傳道,但一直沒有適合的人,教會有4、5年也申請南神的神學生協助週末及暑期營會,但今年8月後就沒有申請到了。

福音隊對教會的拓展有沒有意義?從我大學在台北和平教會出福音隊,到自己牧會接待福音隊、其他佈道團隊的經驗,我覺得這是階段性任務。起初社區對教會有敵意、教會同工也較封閉時,那是教會拓展社區人脈、讓常接觸教會者有略懂福音、決志的機會。但人決志後,通常沒有「然後」,除了同工不夠、跟進不力,也因為客家人「客氣」而非真心慕道。

拜?不拜?的拉扯

這裡存在全部鄉下小型教會的問題,也有客家庄較難突破的點──祭祖。每年的掃墓不只在清明那一週,從過年後到清明前,幾乎每週都在掃墓,每週帶著大量供品來來去去。在這裡想租三合院老房子,難喔,因為就算買了現代的透天厝,祖產空著也不能作他用。

祭祖的傳統有時像魔咒緊箍著既有思維,很多人會以「我們是拜祖先的」拒絕接觸教會,有時寧可違背己心也不要被口水淹沒。教會推動「清明敬祖三獻禮」多年,也邀不同的社區歌謠團體來獻唱、地方名人司禮,盡力將「敬祖」觀念植入庄民的心,但著實不易。崙上教會地理位置離屏東市不遠,但生活作息及心態還是鄉村型。有些客庄人信主,會選擇去屏東市的大教會聚會,因為慕道得承受親族責難與鄰里非議,加上小型教會不能提供多年齡層的聚會及造就,或者只想當個「享受的基督徒」,已有多名客籍初信者改到市區聚會,真讓我這屬靈母親鬱悶啊!

客家人對孩子的學業非常重視,只要稍有能力就把孩子往補習班、安親班塞,但經濟普普不會餘錢,就算有錢也不認為孩子有才藝、品格體驗活動的需要。學校也有課後輔導班,所以我們不跟學校搶人;暑期夏令營很難邀請,因為除了每天上安親班的學生,其他則被學校的安排、家長認同的客語認證、客語歌謠、客家舞獅或民俗技藝充滿,孩子空閒的時間非常受限。當我們舉辦營會或報名外面營隊,會儘可能補助兒少,讓這些未信主的客家父母覺得不太費本而願意讓孩子參加。所以足夠的經濟支持、無後顧之憂的培訓也很重要。

有位近80歲、不識字的劉婆婆,因教會關心社區清寒家庭而走進教會,幾乎每個禮拜天都來聚會。她三個兒子都喝酒喝到掛,後面兩位受洗後才離開世界。當她失去最後一個兒子,不再執著燒紙錢給沒做過什麼好事的亡者,不再忌諱白髮人送黑髮人而到告別禮拜現場。她也知道,這個世界只剩耶穌是她的倚靠。她家的三合院是每週小組聚會的地方,她每週提供飲料還塞300元奉獻,但繼續祭祖拜天公、到土地公廟清掃奉茶,數十年如一日。若祭祖是責任,拜天公是習慣,但參加教會卻讓她感到平安踏實,要不要受洗?她笑笑回答:「不行喔!我還要拜祖先。但我都沒有拜其他神明喔!」

仍然,引導鄉親擁抱上帝

前年禮拜堂因颱風嚴重受損,重修時主牆加入客家元素;今年整理庭院時,我將「HAKKA」「HUG GOD」嵌入地磚,期待「客家鄉親」來「擁抱上帝」,也期許教會自身「釘根在本地,認同所有的住民」。而更早完成的停車場矮攀岩牆牆面,則繪以童趣版的客家風情。在每年的「升級禮拜」,我們結客家領巾代表「為主硬頸」。教會的團體服及同工服皆以客家藍衫、花布裝飾為底設計,加上花布提袋與小書包。雖只是外在飾物,但希望呈現「我屬客家」「客家屬基督」的精神。

9年多的耕耘,已讓社區從「直接拒絕在門外」,到誇獎「你們教會真有愛心」「你們活動很有意義」,但還不夠。我們需要長期委身、成熟的同工、對客家有負擔者,協助帶青年、關心慕道友與未信者,也需要穩定的經濟後盾及代禱力量。你願意回應這馬其頓的呼聲嗎?

驅魔、愛羊、父母心

文圖◎ 潘智豪(客家宣教中會美濃教會牧師)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命令你離開!」被鬼附的姊妹滿臉痛苦且力大無窮,口中不斷吐出褻瀆上帝的話,拿著菜刀追殺自己的老公,甚至連廟裡的人都怕她。記得第一次趕鬼時,我才剛從神學院畢業,對於牧會菜鳥來說,這是一個震撼教育。

當時的我,提著水桶穿著短褲,忙著整理教會,名叫阿發(化名)的老伯進來教會問:「你們是道長嗎?」我回答:「只有牧師,沒有道長。」他又問:「年輕人,你老實說,你們會不會趕鬼?」

趕鬼特攻隊

當時的我什麼都不會,因為神學院沒教,頂多只看過好萊塢電影的驅魔片,甚至不相信所謂的屬靈爭戰。但既然有人來問,我就一股熱血的說:「會!」結果就陷入無止盡的趕鬼服事中。鬼附身是不看時間的,有時清晨,有時深夜,只要一通電話,我就到府服務。在那段時間裡,我們教會常會接到社區民眾需要趕鬼的請求,也因此帶領許多人信主。

屬靈的事超過我們的理性及經驗,我們都忘記自己能行使神蹟來榮耀上帝的名。還沒經歷權能事奉之前,我以為牧師的權柄在法規跟會議當中,熟讀法規、知道怎麼開會後,牧會就沒有什麼問題了。其實這樣想真的也沒錯,熟讀法規跟議事方法都很棒,但當我們遇到超自然的問題時,不是靠牧師或長老的名字,唯有依靠耶穌基督的名才能爭戰得勝。

牧會生涯中我經歷無數次的趕鬼服事,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靠著耶穌的名趕鬼,每次都有用(除非他不是被鬼附),當然,生命的改變不是只靠趕鬼,更重要的是牧養。剛從台南神學院畢業的我,實在很難相信這類的見證,我一向以南神的「理性思考」「神學批判」為榮,我在讀道碩時深信,能夠站在理性又客觀的角度思考並解決問題,是牧師養成教育中最關鍵的一環,到現在我還是這樣認為。我們用上帝的話理性批判外在世界,卻很少用上帝的話來批判我們自己,理性跟批判沒有不好,但不能成為信仰生活的全部。

牧養,比趕鬼還困難

我們教會花了許多時間幫人趕鬼,然後同工輪流去他們家中帶領讀經。我們不只是勤勞探訪,更花時間一章一節的陪讀聖經,但是有一天我去探訪時,發現阿發仍在拜他死去的前妻,我十分不高興的指責他:「講過幾百次了!信耶穌的人不可以拜鬼!」結果這位先生回答:「我知道,但我仍有一顆拜偶像的心!」

人的生命要改變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阿發明明知道拜鬼會引來邪靈,仍忍不住想要拜,因為覺得只信耶穌不太夠力。後來他又回去民間信仰,但健康及精神狀況卻一天比一天更差,最後再度回到教會,但不是美濃教會,而是去其他教會,他認為回來美濃太丟臉了。但是在我們教會,沒有人會這樣想,因為有很多兄姊都是跌倒再爬起來的。趕鬼很容易,不過要牧養到讓人生命真實改變,非常困難。

幾年前,教會突然跑來了一對姊妹。她們的媽媽因家暴而被安置在美濃,但是媽媽本身也有很嚴重的酗酒及電玩成癮問題。兩姊妹的問題也不少,偷竊、蹺家、說謊、逃學,她們的行為讓社區居民都感到頭痛。
她們主動來教會,為的是吃飯。因著基督的愛,我們也負起照顧她們的責任,接送上下學、煮飯給她們吃、教她們寫功課,洗衣服,帶她們參加主日學等,反正是父母應該做的事,都由我跟教會其他同工來做了。我也曾跟社工一起找過她們的媽媽,期待她能負起母親的責任,但每次去家訪,她總是喝醉酒,根本無法好好說上一句話。

每年除夕,我都會跟兩姊妹一起吃年夜飯,才出去探訪,因為她們的媽媽在過年期間會跟朋友到外地旅遊,卻只留幾十塊錢給她們過年。她們常餓著肚子來教會,當時的我只想「給她們愛,她們就會改變」,也期待她們的媽媽能改變。但是幾年後的某一天,兩姊妹突然消失,完全沒有消息,後來才知道她們搬家了。我很生氣,因為她們連一句道別都沒有。我並不是要她們回報什麼,而是期待她們的生命能改變,信仰能在她們生命中扎根,至少不要像她們的媽媽一樣,但後來我聽到她們的消息都是不好的,讓我非常失望。

幫?不幫?的兩難

我常常在思考,值不值得幫助人?到底幫人要幫到什麼地步?如果我們的幫忙只造成對方的無能,那我們是愛他還是害他?我不禁回想,有一次我跟師母在深夜的便利商店勸一個有精神疾病的姊妹回家,我們被罵、被攻擊,花了許多時間勸她,但仍然失敗了。

我常常在想,耶穌有沒有失望過?有一天我從聖經故事中看到,原來耶穌也有失望的時候,許多生命中遇到困境的人來找耶穌,他們的反應卻常常讓耶穌失望,10個大痲瘋的病患來找耶穌,得醫治後只有一個回去感謝耶穌,其他9個都跑不見了。我想耶穌要的不是一句謝謝,而是他們能夠全然得到醫治,耶穌的醫治是全人的醫治,不只是身體,而是他們的人際關係,以及與上帝之間的關係。

但是,我永不放棄

我有一個會友是獨力扶養小孩的單親媽媽,在早餐店工作,經濟壓力非常大,單靠一份工作實在無法有安穩的生活,但是無論如何,她一定會將週日分別為聖出來,敬拜上帝。我問她每天都要清晨4點起床,有沒有起不來的時候?她說沒有,因為有責任感!她對生命的認真,對信仰的堅持,對上帝的信心都讓我感動。之後她因工作的關係搬到外地,我跟師母為此傷心很久,好不容易看到她的孩子越來越好,卻因為經濟的關係離開我們,心中充滿不捨。

我想起我5歲的時候,我的母親曾半夜拿著皮箱離家出走,我追了出去求她回頭,母親抱著我說她一個人要養4個小孩,實在受不了了,她要我們自己保重,然後就扔下我,自己走了。我不知道要做什麼,只能跟在母親後面一直走,走了好久的路。突然,母親回頭牽我的手往回家的路走,我知道母親做了她一生最重大的決定──就算生活再困苦,她再也不會離開我們。我常常不知道上帝的旨意是什麼,但我知道上帝看顧願意依靠祂的人。

作為一個牧師,我必須承認我不完美,仍有許多性格上的缺點,事實上教會仍有許多人的問題在當中,然而,我們就因此對上帝感到失望嗎?我想不是的,而是在人的不完美當中找到上帝的良善!有一個會友因生活壓力朝著歧途走,不論我們怎麼勸,他很大聲的說:「我不信上帝,我有我的壓力!我的生命我自己決定!」當下我當然很生氣,但在我們無能為力的時候,才應該更抓緊上帝,不斷禱告,直到事情改變,不是嗎?我牧會邁入第10年,認為事奉是條不容易的道路,一路走來有太多跌倒跟挫折,唯有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才能在事奉這條路上走得更遠,直到見主面。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