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環境20年 生態關懷者協會國際交流經驗談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生態關懷者協會20週年紀念系列活動,於915日上午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事務所2樓舉行「環境領域的國際交流經驗」座談,邀請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講「全球生態完整性組織」、生態關懷者協會專案秘書林倬立談「國際環境守護組織」(CEI),並且由曾經參與CEI的學生分享心得。

吳東傑指出,關心國際生態足跡,可以從接觸果菜批發市場開始,了解蔬果產地可以作為生態足跡調查的切入點。若有機會到西螺果菜市場,會看到市場旁有倉儲建物,可以開始發問,為何有倉儲矗立在果菜批發市場旁?再問,倉儲裡的蔬果何時出貨?為何颱風天及颱風過後的大賣場可以便宜售出蔬果?他提出一連串疑問,點出生態足跡可以調查出人為逐利的操作。

他進一步指出,根據台灣生態足跡的研究,統計出台灣使用到的能源及食物等資源,約是28個台灣的使用量,顯示台灣不僅過度使用,且嚴重過度使用資源。然而檢視台灣,卻是自主能源低,糧食自主率低,也面臨淡水缺乏、碳排放量高。

水資源議題不僅在台灣爭論不休,全球亦然,吳東傑說,現在最受國際注目的是湄公河,其上游在中國境內,中國連續興建15個大壩,導致泰國及越南近兩年乾旱嚴重。之所以受到國際重視,原因在於湄公河沿岸是世界稻米糧倉,若乾旱時間持續延長,嚴重的話將造成人類生存危機。

林倬立則分享帶領青少年出國參加歷屆CEI營隊的經驗,提出關於教育的反省,她說,甄選有英語溝通能力的學生,通常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入選,但對生態不一定有興趣;而家境相對較差者,雖對生態高度興趣,卻因欠缺英語溝通能力而不能獲選。

2013年獲選參加CEI的林宜柔,是住在宜蘭三星的農家小孩,雖較缺乏英語溝通能力,但她在其他面向獲得好評,通過甄選。林宜柔說,若非協會協助,她沒有機會一圓出去認識這個大世界的夢想。

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陳慈美指出,《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作者修馬克(Schumacher)是永續發展的先驅,書中提到應用適切科技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如何分辨及選擇必須謹慎。她表示今年是協會創會20週年,協會正歷經轉變,擬定下一步將推出「三步五石關懷生態」運動。五石是5顆石頭,分別意謂適切科技、簡樸生活、自然農法、再生能源、古老智慧,內容都與國際重要著作直接關聯,如「適切科技」就是根據修馬克著作《小即是美》。另外,協會長期跟天主教會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合作,接下來期待擴大合作對象,與更多關注生態的民間團體一起努力。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1條評論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