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台南報導】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南分社主辦「主婦視界影展」,推出環境、食安、長照、人權等議題紀錄片播映和映後座談活動,邀請社會大眾藉影像認識、關心多元議題。921日晚間為影展最終回,主辦單位推出日本GREEN IMAGE國際環境影展總冠軍——《福島漁民物語》(新地町の漁師たち),並邀請地球公民基金會兼任專員陳威志與談。

(相片提供/新地町の漁師たち臉書粉專)

「要是核電廠沒出事,我們就可以出海了!」《福島漁民物語》敘事主體不是福島核電廠本身,而是位於核電廠北方50公里遠的福島縣相馬郡新地町。這個小小村落擁有悠久漁業歷史,311地震發生時漁民們機警地將船開往外海,避免海嘯造成船隻損壞,但受海洋輻射污染疑慮影響,漁民們在地震後2年期間,只能清理被海嘯捲入海底的垃圾,和協助政府捕抓、測驗魚類所含輻射。

雖然因為有補償金,漁民們的經濟不成問題,但讓他們沮喪的是「不能勞動」本身。漁民們認為人活著是依靠慾望,為了滿足慾望,必須勞動賺取的報酬,這樣的循環才讓人感覺活著。沒有辦法出海捕魚的漁民們,對著鏡頭笑稱自己整天遊手好閒,就像廢人。

20135月,漁民們開始試捕玉筋魚,雖然因為輻射污染疑慮,沒有人想買福島縣出產品,漁民們還是很高興能出海工作。但由於東京電力公司推出「地下水分流計畫」,欲將流經福島核電廠與冷卻爐、經處理的低輻射地下污水排入海中,導致海洋輻射污染議題再起。試捕計畫延緩,縣內各漁業公會陸續出席東京電力公司舉辦的說明會,考慮是否同意地下水分流計畫。

不論經處理的低輻射地下水是否真的會對環境造成影響,這個方案本身可能社會大眾懷疑與擔心,不少漁民們強烈反對,擔心漁獲因市場疑慮無法正常出售;但一次又一次會議與爭辯後,漁民們最終還是妥協了。影片結束於略帶無奈但同時充滿期望的新船下水儀式。

(相片提供/新地町の漁師たち臉書粉專)

「災難結束後,我們還知道什麼?」曾親訪導演山田徹的陳威志表示,當初山田徹想拍攝這部紀錄片,是想釐清自己與災難間的關係。在日本,很多人擔心自己缺乏「當事者性」,即是因為沒有受到巨大影響,而不由地陷入第三者的冷漠。所以有如神戶大地震後日本興起志工運動,鼓勵人們透過救援認識自己與地方的關係,也主動找尋該相信什麼訊息。

除了個人關係,福島核災也反應了國家「公害議題」。日本核能問題牽涉到地方發展,不像早期台灣核電廠興建由中央決定,與民眾贊同與否無關,因此日本核電廠相關社會運動不是單純分為支持與反對建設,而是探討外來大型建設如何造成地方分裂。

導演山田徹(左)與陳威志(右)合影。(相片提供/新地町の漁師たち臉書粉專)

陳威志提到,他曾聽聞有人說「福島核災沒有死人所以不嚴重」,但他希望大家能夠反思,「災害真正的影響是死多少人嗎?還是活著的人受事件影響、以致無法好好生存下去?」就如同新地町的漁民們,他們需要的復興不是錢,而是讓他們能夠好好工作,「但這件事不取決於他們的選擇,而是外界怎麼看待。」這也關係到「標籤化」。

福島核災後,多數人對福島產品懷有極大恐懼。但陳威志說明,福島縣有三分之一個台灣大,福島縣西半部會津地區有山阻隔,其受核災影響可能不如隔壁茨城縣,很多人還是「聞福島而色變」。陳威志不希望影響在座聽講者的選擇,不過他提醒大家「不要奢望別人幫忙掛保證」,要有自己的判斷。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