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採訪報導】聖經裡上帝曾以「無聲的聲音」(voice of silent)給先知啟示,而社會大眾如何明白聾人未傳達的千言萬語?平安基金會所屬身心障礙關懷中心9月25日推出真人真事改編的微電影《無聲之愛》,盼能以創意方法呈現聽語障礙議題,該拍攝計畫獲文化部推行語言多樣性友善環境補助。

《無聲之愛》主角阿文是個大學生,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上課後還要到餐飲店打工,而他身旁的人因為不懂手語,少主動與他交流,阿文總是默默承受各種生活壓力。某天母親病倒、住院治療,阿文心煩意亂,不小心打翻飲料並弄髒客人衣服,客人不斷為難他,而阿文無法傳達自己的歉意與無助,最後大家透過筆談才明白阿文的難處。影片最後,阿文身旁的友人、同事、上司等都去學習手語,甚至連曾經責備他的刁蠻客人,也向他道歉並加入手語班。

障關中心社工督導王志強表示,當中心進入校園倡議,並與教育局接觸時,發現科技輔具雖然減輕聽語障礙,但還是有無法排除者,「那該怎麼辦?」所以學習與聾人溝通、認識基礎手語等觀念仍是必要的;況且手語運用層面非常多元,除了聾人,長輩也可能面臨語言能力退化問。根據高雄市教育局調查,高雄市境內約有180多所一般學校內有聾人學生,中心會持續走入校園幫助有需要者。

《無聲之愛》由主音傳播影音製作導演陳宗鉞指導。演出人員多是障關中心工作人員與志工,其中飾演聾人阿文的鍾詩凱是聽人,也是高雄大專中心學生,而公認演得最好的「刁蠻客人」蘇麗華,本身則是手譯員。除了阿文的故事,當初選材時還有提到其他聾人生命故事,內容關於校園霸凌、老人安養等議題,期待未來障關中心能有更多影像作品釋出。

(微電影《無聲之愛》截圖)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2 意見

  1. 很榮幸獲邀參與這次平安基金會關於聽障這題材微電影的拍攝,也就是因這原因,第一次用心去思考這個平常不太可能會去意識到的問題。希望這次微電影能為他們發聲,也能傳遞正確的訊息,讓社會能注意到這個問題,用傳播的力量來貢獻一些心力。
    聽障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社會問題,我們一般人普遍會誤認為他們是不聰明的。其實聽障並不會影響他的精神、身體和能力。唯一的問題是他們無法像我們一樣能聽到聲音,於是生活中就是常會面臨到溝通上的障礙。有時也會遭遇一些不必要的誤會。所以只要他們能得到大家的支持鼓勵,他們就能夠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這次拍攝微電影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家對他們因聽力受損所要面對的許多未知挑戰的認識。希望聽障者能跟大家一樣有正常的生活和充滿機會,讓他們不會因為“聽不到“而被剝奪任何東西。讓推廣手語教育在學校、公司和整個社會,成為一種普遍的認知。或由政府單位來鼓勵免費學習手語和多方面推廣手語教育,全面帶動整個風氣。也藉有學習和認知來營造更友善的環境。
    有人說如何評斷衡量一個社會的品格,就要看他對待一些需要被幫助者的方式和態度。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可以貢獻人群,可以為社會做些有希望的事,讓世界更有人性關懷、憐憫和公義。這次希望能把我們關心和在乎的議題拍出來。用影像來讓社會大眾關心和支持這些聽障者。能為她們來發聲,讓他們知道大家是關心他們的,也願意陪伴幫助他們。也透過我們的熱情,進而可以改變這個社會,激發人心,讓世界更美好,讓愛傳出去。

  2. 很喜歡此部微電影 5’45-6’00 陳導演的運鏡,彷彿在告訴觀眾,生命轉圜之餘,希望就在那裏!
    我曾在2000年左右高中校園帶過慈幼社團,2008年聽障奧運在台北也擔任大專志工培訓工作,對於片中不論在工作或校園學習的聽障者士處境,感同身受!台灣身心障礙人數約有118萬人,可以說100位國民當中就有5位具有身心障礙的條件。其中聽覺機能障礙者約有12萬5000人(2019年),約佔1/10,人數更是視障者的兩倍。 一如導演所云,只要給予支持、鼓勵與機會,他們就如我們一般正常的學習、工作與生活!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