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糠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距離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即使是素未謀面的人們,也有機會嘗試建立深入的關係。這是高登和艾羽莎的故事,是2017年的加拿大電影《地球另一端的守候》(Eye on Juliet)的主軸。
《地球另一端的守候》由越南裔的金努葉(Kim Nguyen)編劇、導演。英國演員喬.科爾(Joe Cole)飾演高登、法國女演員莉娜.艾兒.阿拉比(Lina El Arabi)演出艾羽莎,一個端坐底特律的冷氣房中,一個在摩洛哥的烈陽下,過著截然不同、毫無交集的生活。
一萬公里外的愛情
兩個人的情感經歷也有明顯的差異,高登甫遭到女友拋棄,同事彼得因此積極敦促高登透過交友軟體另覓新歡。而艾羽莎則是與男友卡瑞姆熱戀,只是兩人的愛情並不被祝福,艾羽莎的父母希望女兒的歸宿是另一個成熟的男子,即使他年長艾羽莎二十歲。這樣的衝突,令這對年輕的戀人萌生遠走他鄉、另闢新天地的想法。
相隔大西洋的兩人,交集來自於高登的工作。高登受聘於一家保全公司,工作是監管遠在北非的石油管線。自出生未曾遠遊的高登,並非遠渡重洋常駐海外,而是在電腦前遙控著六足機器人。透過六足機器人,高登留意到在艾羽莎這對在荒野幽會的年輕情侶,在好奇心及難以言喻的情愫催化下,他假工作之便,悄悄追蹤卡瑞姆和艾羽莎的發展。
為了籌措足夠的資金,艾羽莎變賣了祖母的金飾,得到了1500美元現金。卡瑞姆則不惜鋌而走險,接下了酬庸2500美元的盜油行動。不料,卡瑞姆在擊毀前來警告的六足機器人時,濺起的火星點燃地上的石油,火舌瞬間吞噬了卡瑞姆,也帶走了他的性命。
透過六足機器人目睹一切經過的高登大為駭異,憂心艾羽莎的感受,於是決定幫助艾羽莎完成願望。當高登藉著六足機器人告知艾羽莎,卡瑞姆已然死於非命後,艾羽莎自是難以置信,痛不欲生,更責難為何高登要傷害她。同樣傷心的高登承諾艾羽莎,一定幫助她離開家鄉,免於她下嫁不愛的男子。
最後,高登終於告知傷心欲絕的艾羽莎,之前得知他們的困境與需要時,曾默默匯了9900美元給艾羽莎,她可以使用這筆款項越過地中海,到法國展開新生。高登也與她約定,倘若可行,一年後的此時此刻,兩人相會巴黎。

傳統與現代
《地球另一端的守候》中,艾羽莎身上經常可見茱麗葉的影子,若干架構上,也與莎翁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相似。這部電影的原名直譯即是「關注茱麗葉」,而卡瑞姆和艾羽莎的感情雖沒有世仇,但明顯艾羽沙的父母對女婿另有期待,此編排與莎翁筆下的家族阻撓是如出一轍。
此外,《地球另一端的守候》也暗喻著傳統與現代的衝突。艾羽莎在家鄉時,總是披著傳統長袍,但是當離開了家鄉,前往工作場合時,則是脫下長袍,穿著與西方女孩差異不大的服飾,只餘希賈布(指穆斯林婦女穿著的頭巾)標誌著她的身分。當她開始逃亡時,劇情更刻意安排她因緊急之故,連希賈布也來不及帶上,因而秀髮飛揚風中。這樣的符號運用,似乎在表明傳統習俗和現代潮流在一個人身上的衝突。至終這位穆斯林女孩,逃離了北非、父母之命的婚姻、伊斯蘭的傳統。
以新興科技作為情感連結的電影,《地球另一端的守候》並非原創首例,1998年的《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即是此類電影的代表作,然而,《地球另一端的守候》在浪漫的遠距感情中,另有細思後令人不安的情節。
科技與威脅
高登透過新興科技進行橫跨大洋的保全任務,隱藏在荒漠的六足機器人令他能快速掌握艾羽莎的行蹤。而老舊易損的機器、當地人們習以為常的反應,意味著這些任務已是行之有年,預告著科技替代人力的未來。這樣的背景設定,隱隱然有反烏托邦小說《1984》中無處不在、一無遺漏的老大哥(Big Brother)形象。當然,這樣的聯想,令電影名稱中的「Eye」、缺席的羅密歐一點都不浪漫。
若老大哥一事是過度聯想,那麼電影中對時局的批判,可就是赤裸裸的尖銳了。高登執行任務時,在郊野遇到一位迷路的失明老者,便領著老人回到鎮上。途中高登建議老人,如果他有手機,就不會迷路了,老人卻嗤之以鼻說:「手機讓人變窮。」接著他一路細數當地年輕人如何以微薄的工資購買價昂的手機,每個月繳資費,讓可支配所得遭到壓縮,高登因此啞然。
另一個明顯的批判,是當高登留意到艾羽莎後,下班前被主管留下問話。心裡有鬼的高登難免惴惴不安,不意主管有意見的是高登提交的工作報告寫著「平靜無事」等字眼,因而遭到「友善的提醒」,認為這會讓保全公司頓失立足點。「客戶需要我們,是因為有威脅的緣故,沒有威脅,就沒有我們。」主管語出驚人:「就像美國,美國需要敵人的存在。」譏刺之意,表露無疑。
善惡存乎一心
不過,這類觀點在電影中並不多見,主軸還是環繞在高登和艾羽莎,特別是當高登的行徑被同事彼得發現後,要求他懸崖勒馬,高登辯駁:「與其守護油管,寧可做些改變人生的事。」
言下之意,這是他對現狀的掙扎,冀求著改變生命,而這份抗拒,令高登無悔所行。在高登的操作下,六足機器人不再是維護石油公司的利益,而是協助遠方的女孩尋求幸福。
這似乎是《地球另一端的守候》的期許。現今科技突飛猛進,便利之餘也產生了許多隱憂,得失利害更因變化速度過快而難以觀察,因面向過廣而不易評估,可以確定的是,我們處在洪流衝擊的進行式,卻不知將被浪潮帶往何方。但電影透過高登的抉擇傳達,重點在於使用者的概念,為惡為善、為己為人,存乎一念。
只是,當我們攤開人類歷史,卻很難樂觀。因為人類什麼本領沒有,扭曲與誤用是常態,即使有好的初衷,最終仍難免惡果。別的不說,即使是古時上帝藉著摩西賜下立意良善的律法,人們對律法的回應也悖離上帝本意。舊約記載了他們對律法的荒廢,無法行律法而稱義,律法成為他們罪惡的書狀;新約則記載了他們恪守有若蠓蟲的枝微末節,並以此自欺為持守律法(馬太福音23章23~24節)。甚至也有人因此敵視律法,認為與恩典的教義牴觸,卻無視保羅為律法的屬靈、良善、聖潔、公義辯護(羅馬書7章12~14節)。
因此我們可以說,《地球另一端的守候》確實指出,問題不在於「器」,而在於使用的「人」。然而,寄望人的幡然悔悟,似乎是緣木求魚;聖經指明,真正的解決之道是基督的福音,因為那是上帝的旨意、主權、能力。福音不滿足於改善社會風氣、環境,福音關注的是徹底解決人類問題的根本:「罪」,使人得在基督裡,不再被定罪(羅馬書8章1節);使人得在基督裡,且基督自己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哥林多前書1章30節),我們因此無所可誇,只誇成就這事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