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名之惑

◎李阿生

還在慕道階段的阿芬,讓傳道人又是興奮,又是為難。之所以興奮,是因為阿芬的認真,在短時間內新約已依序讀到使徒行傳,舊約的進度則是利未記,讓人不禁感謝那成就一切善工的救主基督。之所以為難,是因為阿芬提的問題常常出人意表,若沒有預備,難免會有些手足無措之感。

譬如這次她問:「聖經中也常有改名的事啊,如亞伯蘭改名為亞伯拉罕,雅各改名為以色列,那麼基督教和我以前拜拜有什麼不同?」

民間傳統信仰相信名字可以影響一個人的運勢,兒女呱呱墜地時,請算命先生取個帶來功成名就的名字,是常見的事。這樣的觀念,認為人的名字不只作為識別之用,名字好壞也牽動冥冥之中不可知的命運。阿芬的困擾,正來自這樣的傳統觀念。據聞近期她的處境不甚順遂,家中的長輩因此勸她去改個名,藉此改善不幸的景況。阿芬因為接觸基督福音,對這樣的要求有幾分抗拒,查考聖經後,她出乎意料發現聖經中竟然也有改名的記載,頓時讓她疑竇叢生,因而拋出這樣的問題。

如同使徒對我們的勸勉,我們需要常做準備,可以回答各人(彼得前書3章15節),因為無論人們是帶著敵意攻擊,還是帶著挑釁試探,或是如阿芬這樣想要明白福音真理,我們在基督裡蒙恩的人,總要藉著聖靈幫助,在唯獨以聖經為權威的基礎上,盡力回應人們。

名符其實

在聖經中,名字確實帶有深刻的意涵,有些人的名字與他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譬如「該隱」之名因亞當、夏娃得子的緣故(創世記4章1節),「摩西」之名則是源於襁褓時所蒙的拯救(出埃及記2章10節),耶穌的名,則昭示祂降世為人要成就的大恩(馬太福音1章21節),因此,聖經中的人名、地名確實有其獨特的意義。

但我們若仔細思考阿芬的問題,再比較台灣傳統宗教與聖經的見證,便不難發現兩者表面上看雖然都是改名,但是背後無論是事由、動機、目的或效果,其實都是南轅北轍。

從源頭來看,聖經中這些更名的事例,都不是因為人的起心動念,而是至高者的吩咐。也因此,聖經中的更名,目的不是像台灣傳統信仰的改名,是為了人的福樂順逆。聖經內的更名本身,傳達了上帝的心意,名字就是信息,即使當事人不見得了解透徹,甚至終其一生未曾看見事情成就。

就說亞伯拉罕好了,當亞伯蘭(意為崇高之父)改為亞伯拉罕(意為多國之父)時,這個名字蘊含的意思並未成就,直到他闔目別世,他仍然沒有看到國度的建立。只是,我們藉著新約進到主面前的,對於所謂多國之父的體會就極為深刻,因為我們這些在血緣上與以色列無關的,如今都因著信耶穌基督,得以被稱為亞伯拉罕的後裔,也一同承受上帝應許的福(羅馬書4章16節、加拉太書3章)。多國之父,在經過了舊約的悠悠歷史之後,因著基督、因著福音,才得以名符其實。

表裡一致

再者,比較台灣傳統的改名觀念,與聖經中的改名事例,除了源頭與目的之外,本質也有所不同。前者認為外在的作為、形式有神奇的力量,可決定未來,甚至可以左右人的命運。

聖經卻不是這樣的觀念,不僅改名是基於上帝的旨意,更重要的是聖經經常要求人們,不要只是注重外在的形式與作為。外表與內在若兼而有之,乃是相得益彰,但更多時候,我們是虛有其表,表面的作為無法帶來任何改變。

獻祭不是壞事,但若不聽命順從,祭物並不得悅納(撒母耳記上15章22節);割禮是立約的記號,但若不是心靈受感,並不是真正的割禮(羅馬書2章28~29節);主的晚餐表明了主的死,直等到主來,但若我們不分辨、省察,這聖禮於我們無益,我們的聚會更是招損(哥林多前書11章18~34節)。

我們理解阿芬遭遇苦楚時產生的困惑,但當我們剖析阿芬的問題後,便該說聖經中的改名,不是為了改變人的命運,而是上帝藉著改名啟示祂的心意。我們也不應企盼外在的作為能改變人的內在,甚至扭轉人的未來。我們如何走將來的路,乃是依循著基督的腳蹤,靠著主的話語隨時引領、光照(詩篇119篇105節)。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