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博物館《解嚴三十・人權落實》新書發表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由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執行編輯的《解嚴30・人權落實》,106日上午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舉行新書發表會。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自20176月至20188月辦理系列講座,以政治案件與政治犯救援運動、原住民、環保、勞工權益的演進及轉型正義議題探討台灣人權歷史,最後彙整講座內容出版該書。現場邀請到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伊萬・納威、律師黃帝穎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等3人擔任與談人。

(攝影/邱國榮)

「傳統領域概念,是祖先曾經走過的路,不是所有權的概念,我們命名(傳統領域)有來自主流社會的挑戰,但我們將每一步走穩當,來完成工作。」伊萬納威說,《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修法提案,將現行規範原民使用經營土地5年才有所有權,予以刪除,另外也提到,原民社區因天災需要重建時,可直接使用原民保留地,將使重建不再緩不濟急,這些修法內容,都是蔡英文政府體現原住民土地轉型正義的成果。另外,平埔族身分正名將在這個會期被列入優先法案中。伊萬・納威說,台灣政府確認原民擁有1642種語言是教育史上第一次,未來推動及復振原住民語言,將不再由原民會主導政策,而是由下而上,讓基層決定該如何發展。

(攝影/邱國榮)

黃帝穎指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被扣上「東廠」的帽子,可見台灣進行轉型正義的困難度,而此困難也反映在淘汰不適任法官的機制建置上。他說,淘汰威權打手的司法人員是轉型正義的基礎工程,雖然已朝該方向著手修正,期立「除垢法」,但這個概念一被提出,促轉會天搖地動,顯見轉型正義遭遇的風阻不小。

司改國是會議曾就審判制度的改革表決,結果「參審」與「陪審」各得7票,黃帝穎表示,雖民間司改團體主張學習美國陪審制,但政府在表決後,卻片面決定要採用日本參審制。他批評,政府沒有讓人民有認識參審及陪審的機會與空間,司法改革的目的是要使人民信任司法,基於人民是國家的老闆,人民有權利了解兩種審判制度的利弊,並且進一步決定。他呼籲,攸關轉型正義的相關立法,如:淘汰不適任的司法人員、革新審判制度等,都需要更多人民的關注。

(攝影/邱國榮)

賴偉傑表示,解決環境問題,不再是解決公害及自力救濟,而是環境問題就是人權問題;看台灣目前環境運動的成果,確有進步,但進步過程中,不時會遇到反挫的力量橫行,其中包括來自中央政府的決策。如「用愛發電」遭到嚴重扭曲,他表示主婦聯盟喊出這句話是因為核能及燃煤發電方式迫害到了許多弱勢,所以倡議能源政策不該犧牲弱勢造就經濟成長,但卻遭到扭曲,這是社會的倒退。

賴偉傑說,台灣普遍對經濟有所想像,政府也沒有環境人權觀念,導致環境人權價值遇到經濟都要退讓,不僅國內如此,國營事業中鋼所投資的台塑鋼鐵越南廠,汙染當地環境,也造成當地農漁民憤怒。他說,經濟發展不該是「犧牲的體系」,民進黨一直喊拚經濟,但人民在薪資所得上真的有感嗎?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