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教育 在地認同為核心

總會出版教材堅固信仰 美好腳蹤繪本傳遞本土信仰故事

【林宜瑩專題報導】10月第三主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會教育事工奉獻主日」。總會教育幹事李位鼎牧師說,宗教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信徒「實踐大誡命,完成大使命」,在靈性養成、信仰成熟後,能勇傳福音,領人信主。所以總會教育委員會所出版的主日學、靈性形成等教材,都是為了達成此一目的,就像是同心圓一樣,核心是堅固信徒與家庭,然後從教會往外擴展到社區,進而影響整個社會,成為台灣的祝福。

總會教育委員會主要負責的事工有主日學教育、門徒培育(與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合作)、靈性形成、生命教育等,李位鼎表示,總會好比中央廚房,出版一致性的教材,讓地方教會使用。總會教育委員會也提供師資培訓,好的食材需要有好廚師的廚藝,才能成為一道好吃的料理,因此需要教導教會主日學老師、輔導或小組長如何使用這些素材。

總會教育委員會在主日學教育事工教材出版上,分為兒童級、青少年級、成人級。另外也有導師季刊、暑期兒童少年營教材、主日學叢書、美好腳蹤系列繪本等出版品。在門徒培育事工上,總會教育委員會則有兒童級門徒培育教材出版及成人級門徒培育教材再版。生命教育事工主要是出版青少年生命教育教材、暑期兒童品格生命體驗營教材;靈性形成事工出版靈性形成教材「三一原型牧養系列」「基督徒靈修系列」。

培育活動上,總會教育委員會主辦主日學教材教學研習會、兒少青宣教策略研習營、暑期兒童少年營教材研習會、全國教育事工研討會、主日學老師靈命培育生活營、門徒培育種籽教會師資培育營,或與各中會/族群區會合辦主日學師資培育、主日學校長座談會、主日學大會、門徒培育訓練會、靈性形成教材研習會、生命教育種籽講師培訓營、生命教育志工培訓等。

總會教育委員會主委王燦昇牧師表示,明年是宣教師巴克禮170歲冥誕,巴克禮一生在台灣宣揚福音並安葬於此,透過他身上的美好見證,期盼大家能得著啟示與力量,並激起願意承擔教育事工使命,不管在世上日子多久,因著信,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持續在說話。總會教育委員會預計贈送每間教會一份紀念桌曆,內容涵蓋巴克禮在台宣教的12項重要事蹟。

為讓非教會的社區居民及孩童,能透過美好腳蹤繪本來認識基督信仰,總會教育委員會陸續出版了8本美好腳蹤系列繪本,透過介紹台灣美好的人事物,這期總會教育事工專題,特詳加介紹美好腳蹤系列繪本。

傳講動人故事 生命見證耶穌教導

專訪總會基督教教育中心主編江淑文

【陳逸凡專題報導】「如果要用兩句話來介紹美好腳蹤系列繪本,我會說『這些人實踐耶穌的教導,實踐在有需要的人身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基督教教育中心主編江淑文表示,美好腳蹤系列繪本所出版的人物,不盡然都是長老教會的信徒,目前已出版的繪本中,只有王金河、甘為霖是長老教會的信徒及宣教師,白寶珠是美國信義會的宣教師、施乾受到神召會影響、戴仁壽受加拿大衛理公會差派來台、井上伊之助屬於日本聖潔會、孫理蓮所做的則是跨教派事工。

江淑文認為,用普世宣教的角度來看,這些信仰前輩都是在實踐耶穌的教導。有些人或許會認為,可能會造成對宣教師或個人的崇拜,不過相對於被創造出來的喻道故事,她認為這些真實發生、生活在台灣、為台灣做事的人,他們所去過的地方、服務過的機構至今仍存在,孩子們可以實際接觸這些人事物,更能感動人心。

「總會出版的暑期教材以及繪本,其實是連接性的事工。」江淑文說,暑期兒少營教材剛開始是牧師盧俊義在嘉義中會嘉義西門教會使用,隨後帶到七星中會台北東門教會使用,並與其他教會分享。一開始只有教師本及聖經故事,後來將聖經經文與鄉土連結,加入台灣在地的信仰人物,發展成「信仰實踐在本土」的教材,教導孩子如何認同土地、如何愛這塊土地上的人,進一步思考可以怎麼做,這些信仰人物都成為佐證。

江淑文說,「教材做到後來真的會感動,原來真的有這麼多人在為台灣付出。」不過,因為暑期教材在使用上有即期性,一旦營會結束,這些教材就像被放進時光膠囊一樣,不會再被使用,因此有了製作繪本的共識,想讓孩子們知道這些前輩走過的美好腳蹤。

教材內的人物選取,考量了本土、外籍宣教師、性別、事工屬性、工作區域等平衡。在規劃繪本時,也很清楚以「故事文」引起孩子的興趣,認識主題信仰人物;「親子導讀」詳細考證、介紹各種資料,讓家長參考;「親子旅遊」則是介紹主題信仰人物服事過的地方與機構,鼓勵親子親自踏訪考證。

江淑文說,剛開始嘗試繪本事工時,有點像在寫個人傳記,但是越做越熟練,如今已經能調整成真正的創意繪本,並且與坊間出版品具有同樣水準。而教育中心在製作上也有所堅持,堅持使用台灣的繪者與作者,而非使用國外翻譯的作品,期待以台灣本土的創作,表達對信仰前輩的敬意,更希望藉此挖掘栽培台灣作者。「我們發現,能夠上線的繪本作者真的不多,也缺乏栽培的策略,」因此總會教育從2017年開始舉辦工作坊,江淑文說,這有點像是撒網捕魚,希望藉機發掘新人、鼓勵對繪本有興趣的人,在專業團隊陪伴下投入創作。

江淑文說,一個跟具體人物有關的繪本,在資料考證上必須非常嚴謹,但同時也必須賦予作者想像空間,只要不扭曲事實,內容上可以創造一些情境吸引孩子,但是在「親子導讀」部分則必須清楚核實考證。工作團隊除了有專業顧問給予故事結構及繪圖建議外,也會親自走訪真實景點,呈現在繪本中。

美好腳蹤系列繪本,紙本內容以中英文對照方式呈現,讀者只要上網搜尋關鍵字「美好腳蹤系列有聲繪本」,就可線上賞閱包括台語、中文、英文有聲書、親子導讀、親子旅遊等相關內容。江淑文表示,雖然實體繪本已經以低於成本的「福音價」販售,但是製作過程全然不馬虎,除了作者稿費比照坊間價碼,內容品質也不輸一般繪本出版品,發送公關書亦嚴格把關,期待大家一同購買、使用,支持信仰教育事工。

深耕挖掘在地繪本創作者  教育中心台南舉辦工作坊

【陳逸凡專題報導】為邀集更多夥伴參與「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創作,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基督教教育中心9月15日、10月13日兩天在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舉辦2018「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工作坊,期盼挖掘、栽培更多本土創作者。

2015年開始,總會教育中心推出「美好腳蹤系列繪本」,由退休牧師盧俊義策畫,內容根據長老教會出版的《暑期兒童少年營教材》發展而成,介紹默默為台灣奉獻的信仰故事。

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工作坊曾於2017年在台北舉辦,今年首度移師台南舉行,約有35名學員參與。課程邀請盧俊義及繪本工作者劉清彥、張淑瓊、蔡兆倫、宋珮、江淑文等講師分享,邀請對繪本創作有興趣、有寫作或繪畫經驗、具長期說故事或閱讀繪本經驗、或已有作品發表的工作者參加,帶領學員一窺兒童繪本世界與創作之道。資深童書工作者劉清彥強調,一個好的繪本作品,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發自內心」(care),把自身所關心的事情轉成吸引人的故事。他特別分享自己參與創作的繪本《貝蒂奶奶的娃娃》,故事發想是來自在《台灣教會公報》上看到的公益報導。他建議想要從事繪本創作的人,要先為故事找到亮點,並且懂得由繁入簡。

以作品《看不見》獲得2016年義大利波隆那童書展拉加茲童書獎特殊主題佳作的蔡兆倫表示,兒童繪本首重「娛樂」,要先能引起兒童的興趣,才能談更重要的事。他也指出,繪本圖畫與文字相輔相成,而主題明確最重要,「最好是可以用一句話說出這本書在談什麼。」

有人提問,如何掌握兒童心理、理解兒童的需求?蔡兆倫建議,直接接觸是最好的方法,參與兒童主日學的服事也是一種很好管道。張淑瓊則以身為繪本顧問的專業提醒大家,創作繪本固然有一些基本公式,「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前提是你有更好的理由」,指出創意與邏輯性必須兼顧。

工作坊鼓勵學員投稿參與「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創作。主編江淑文特別說明,出版願景不只是為了傳教,乃是要將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付出愛心的美好見證,介紹給所有人。

視福音流傳  尋信仰腳蹤

《憨人醫生王金河》

作者│江淑文、劉珊妏
繪者│查李布朗

1956~1960年間,烏腳病曾在台灣西南沿海四鄉鎮流行,原因跟當地居民飲用含砷量過高井水的生活習慣有關。

王金河醫師不像一般人歧視或恐懼烏腳病患者,反而以仁慈的心對待,主動減免家境貧困病患看診費用,不但主動探視,在聽聞患者過世後,如果遇到籌湊不出喪葬費用的家庭,王醫師甚至幫忙訂製棺木、安排告別式。

烏腳病患者常因截肢而無法繼續工作,王金河醫師夫婦成立「手工藝工廠」,為患者找到經濟出路,不用再過著被人施捨的生活,肩負起北門鄉唯一一位合格西醫的責任。在自來水管線普及後,烏腳病逐漸消失於台灣,王金河的奉獻心志也成為醫療史一段佳話。

《澎湖阿嬤白寶珠》

作者│周佩蓉
繪者│楊淑雅

白寶珠1954年來台灣宣教,在樂生療養院接觸到來自澎湖的痲瘋病人,於是自願到澎湖關懷並醫治痲瘋病人。

為了拜訪散居在澎湖離島的病人,她跟教會募了一艘舢舨,走遍了澎湖的大小島嶼,親自到病人家裡為他們換藥,送免費藥物,關心他們有沒有按時服藥,還常自掏腰包賙濟窮苦病人。

此外,白寶珠也促成了澎湖馬公醫院開設特別皮膚科門診,免費治療痲瘋病人。為了不打擾病人,白寶珠把病人的個人資料列為最高機密,深受病人的信任與敬愛。

經過40多年努力,痲瘋病終於從澎湖絕跡,白寶珠把她一生的青春、熱情和愛,全部奉獻給了澎湖的痲瘋病人。

《金飯碗換破碗的施乾》

作者│鄭和茵
繪者│張上祐

施乾1899年生於淡水,滬尾公學校(今淡水國小)畢業後考進「台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今台北科技大學),1919年進入台灣總督任職,奉派調查萬華的社會底層階級、邊緣人,尤其是乞丐和遊民,目睹貧窮悲苦。

自此,他便自掏腰包醫治患病乞丐、教導乞丐孩子讀書,並興建收容所,命名為「愛愛寮」,甚至辭去工作帶著妻子與乞丐們一起生活。愛愛寮因財務困境面臨解散時,社會各界寄來大筆款項,連日本天皇都頒下御賜補助金,奠定愛愛寮社會救助事業的發展。

1943年施乾因過度勞累導致腦溢血病逝,後人在淡水國小校門前豎立施乾雕像,以記念他的人道作為。

《甘為霖的冒險之旅》

作者│周佩蓉
繪者│查李布朗

甘為霖是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人,1871年來到台灣,成為繼李庥後,第二位由英國長老教會差派來台的牧師。

他最為人熟知的事蹟,包括1891年在台南創辦了台灣第一所盲人學堂,引進點字印刷術,他將一生46年的寶貴歲月完全奉獻給台灣,期間踏遍南北各地撰寫的十幾本著作,包括羅馬字和漢字對照的《廈門音新字典》,都是研究台灣史的寶貴文獻。

為了宣教,甘為霖好幾次遭受反對者的攻擊,甚至放火打算殺害他。幸虧他機智,拿棉被擋住長矛,加上濃煙被風吹向惡徒,讓他脫險躲到山溝逃過一劫。1917年退休後,甘為霖回到蘇格蘭。1921年安息主懷,享年80歲。

《快樂山上的醫生戴仁壽》

作者│江淑文
繪者│樂山教養院的畫家們

蘇格蘭裔的戴仁壽1883年出生於加拿大,完成英國倫敦大學醫學院學業後,決志成為宣教師服務有需要的人。

1911年,戴仁壽帶著新婚的太太,搭船到台南新樓醫院服務。1914年接任新樓院長,除了醫療工作外,也忙碌於照顧宣教師,及培養本地護理人員,並使用台語羅馬字配合插圖,於1917年發行《內外科看護學》,成為當時台灣醫護重要的醫學參考書。

1923年,戴仁壽接任台北馬偕醫院院長,是當時台灣首位受過完整外科訓練的醫師,並在台灣成立第一間「癩病專門診療所」。二次大戰爆發後,戴仁壽夫婦被迫離開台灣,1954年戴仁壽過世,骨灰安葬於樂山療養院紀念園。

《井上先生,謝謝您》

文‧圖│陳嘉鈴

井上伊之助1882出生於日本高知,其父井上彌之助於1906年因勞資糾紛,遭太魯閣族人殺害。1908年,他感受到上帝呼召他傳福音給台灣原住民。井上曾向日本政府提出宣教申請,遭到拒絕,所以在取得醫師許可證後,1911年前往台灣執行醫療勤務。

霧社事件後,日本警方要求井上用生化藥劑直接處置捉到的賽德克族戰士,但被悍然拒絕,他甚至前往醫治餘留的賽德克族人。因著二次大戰日本戰敗,井上在1947年被迫離台返日。

1966年井上臨終前,牧師高俊明曾前往探視,告知已經有上萬名原住民信耶穌,井上露出笑容說:「上帝用我做肥料,使福音的種子發芽了。」

《孫理蓮心中的小喜樂》

文‧圖│盧恩鈴

孫理蓮出生於美國,1927年與丈夫孫雅各由加拿大長老教會差派至台灣宣揚福音。她透徹學習台灣歷史,積極宣教,1940年因戰爭被迫遷離台灣,7年後才又踏上台灣。

這段期間,因孫理蓮信主的泰雅族婦人姬望和青年劉富昌撒種佈道,帶領了數千位原民認識主。戰爭過後,孫理蓮返台,並走遍城鎮,把飽經戰亂的孩子們吸引到教會裡頭,事工觸及山地醫療團、痲瘋病患及視障者。

孫理蓮設立「芥菜種會」推廣事工,並於1968年成立「焚棘海外宣道會」,開啟原住民牧師至馬來西亞砂拉越宣教的事工。1983年,孫理蓮安息主懷,長眠於台灣神學院,享年82歲。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