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凡台南報導】1010日「國慶日」當天,台南火車站後站台南遠東百貨1樓戶外廣場出現一場獨特的活動「島嶼出代志」,內容除了以台語、客語進行的戰後台灣史導覽,講述國慶日、青年節、光復節、二二八事件、烏牛欄戰役、湯德章、鄭南榕等節日及人物故事,也有樂團表演、翻桌趣味遊戲、黨外雜誌書攤、《自由時代》影片播放及座談,期盼表達年輕世代島嶼住民追求獨立的意志與決心。

(相片提供/島嶼出代志)

在戰後台灣史的導覽看板〈踏頭話〉中,主辦單位指出,節日做為一種政治符號,是達成「想像的共同體」的必要條件,然而「中華民國做為一個外來殖民政權,透過制訂『國定節日』創造出來的『記憶場域』很多都是與這塊島嶼脫勾的記憶,目的是為了讓大家變成中國人,合理化外來統治者的身分。」

導覽中介紹的事件與人物,則是為了呈現為這塊土地打拚、找尋自由與正義的故事,期盼邀請眾人一起思考「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歷史記憶?」遺憾的是,這場以藝文為名義申請場地的活動,最終因場地出借方的疑慮,並且遭路人檢舉「政治氣味濃厚」被迫提早結束。然而受邀與青年對談的鄭南榕么弟鄭清華,仍依約準時在晚上8點抵達現場,與青年席地而坐親切對談。

(相片提供/島嶼出代志)

王順仁、陳冠廷、江旻修、黃竟與李靜嘉等主辦青年表示,這次活動原本期望在成功大學南榕廣場舉辦,透過成大零貳社申請場地卻遭校方駁回,後來以藝文活動名義向遠百申請,同樣遭到關切、檢舉而被迫中斷,他們在活動臉書寫下「真的出代志了,顯見在ROC殖民統治下,我們依然沒有當台灣人的自由。」

(相片提供/島嶼出代志)

這次展覽看板,由高中歷史老師王順仁以漢羅台文撰寫內容,礙於預算不多,看板由數百張A3紙張印刷輸出後拼貼而成。府城舊冊店亦帶來大批鄭南榕主編的「時代」系列等雜誌擺攤,引來許多青年駐足翻閱,一窺當年黨外雜誌的神祕內容。

陳冠廷說,自己在東京奧運正名連署時開始投入相關運動,「台灣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國家,當兵卻是當中(華民)國兵,而不是台灣兵,真是莫名其妙!」他有荷蘭血統,然而受家庭及學校教育影響,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直到接觸搖滾樂受啟發,才驚覺:「對啊!為什麼我是中國人?假設我們這一輩不站出來用行動跟語言講出真相,接下來就會更多人跟我一樣被教育成『中國人』,所以必須站出來。」

(相片提供/島嶼出代志)

王順仁表示,自己讀歷史,平常就會思考這些議題,真正的刺激則是接觸了鄭南榕的事蹟及思想,「那一輩的人要犧牲自己的肉體與家庭,而現在中華民國大發慈悲施捨一些空間,我們應該更進一步突破綑綁限制,做一些當年不能做的事。」

江旻修說,自己對中華民國的認識都是從課本而來,直到上臉書看到有人主張台灣是一個國家,「當時覺得很玄,因為課本沒有告訴我們這些事情,新聞也不會講,看了更多資料後開始反思台灣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是誰?發覺自己有義務讓更多人知道真相。」

黃竟表示,自己也是受到搖滾樂啟發,二二八時台灣有一整代菁英「被消失」,導致在很多領域都只能聽見「中國風」,希望大家能夠重新聽見台灣的聲音。李靜嘉說,自己對國家和政治其實比較被動,直到大學之後,與同學談到二二八,感受到台灣當時的聰明人都被殺光了,這次是她第一次踏入相關的運動。

籌劃過程中,因部分樂團顧慮將來希望前往中國發展,只能私下表達支持,無法實際到場演出。主辦單位特別感謝這次願意受邀前來的少女卡拉、一點生、阿雞與北島等樂團,一同為台灣出聲。

(相片提供/島嶼出代志)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