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本文為報導、並非醫療評估或治療指導,若有身心健康疑問,請仍需與專業人士討論。

【林婉婷屏東報導】過去被視為「長輩病」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腎臟疾病等,也可能同樣發生在不健康飲食、不常運動的青年、壯年身上,甚至成為國人十大死因榜上常客。伊甸基金會屏東縣肢體障礙者生活重建中心定期辦理知能講座,1017日上午邀請屏東基督教醫院個管師楊淑玲,主講代謝、循環類型疾病與相關保健。

(攝影/林婉婷)

楊淑玲首先提到「代謝症候群」。所謂代謝症候群,是指代謝異常疾病,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前身。代謝症候群的遺傳成因只佔20%,不良生活型態影響卻高達50%。不良生活型態包含低纖、高糖、高油脂的飲食,甚至過量飲酒。而長期處於壓力環境,體內的壓力賀爾蒙也可能導致血糖上升。

另一個血糖指數升高原因是胰島素阻抗。胰島素主要功能是將血糖轉化、儲存在細胞成為養分,但如果體脂肪過高,導致正常濃度的胰島素不起作用,敏感性不佳的情況下,細胞無法接受養分,導致葡萄糖等充斥在血液中,稱為胰島素阻抗。而血糖高又會持續刺激胰島素分泌,久了胰臟疲憊、失去作用,終釀成糖尿病。

(相片提供/Freepik)

多數人將過度肥胖與代謝類型疾病連結,但除了體重數字,也要看內臟脂肪含量與分佈,最簡易方式是靠腰圍測量,標準而言男性應小於90公分(35吋)、女性應小於80公分(31吋)。除了腰圍,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值偏高、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以上5項組成因素符合3項極可能被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相片提供/國民健康署)

如欲透過飲食、運動等保健方式預防代謝症候群,也有細節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推出「我的餐盤」鼓勵大家自我檢視、調整飲食習慣:例如減少精緻澱粉攝取,以五穀飯、糙米飯等取代白飯;蔬菜要和飯量一樣多;蛋白質攝取以植物性蛋白的豆類為佳,其次是魚與蛋;適量攝取含有不飽和脂肪、膳食纖維、鎂、鉀等營養素、礦物質的堅果、種子;水果攝取雖然重要,但有血糖問題者不應超過2份,常以拳頭作為份量依據,例如一根香蕉就是2份,且避免飲用果汁,因為容易攝取過量糖分。

現代人忙碌,或許無法特別抽出時間到專門場所運動,但可以走路或騎腳踏車通勤,距離遙遠、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者可以提前一站下車;在辦公室可以選擇走樓梯而非搭電梯,此外要避免久坐,每30分鐘就起來動動身子。在家裡做家務、走路去倒垃圾其實都算是簡單運動。秋冬將至,戶外運動者除了更落實運動前暖身,還要特別注意衣著,以「內層排汗、中層保暖、外層防風」方式搭配,穿著適合的襪子與鞋子保護身體。

(相片提供/Freepik)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