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聖彼得大教堂 綜覽梵蒂岡

爬上聖彼得大教堂頂樓,俯瞰整個梵蒂岡的美景。

文圖◎Sharla Chen

梵蒂岡是個國中國,全世界面積最小的國家。它位於羅馬西北角的高地,所以離羅馬並不遠,搭個電車或步行便可抵達。很難想像,去到另一個國家,只需要十來分鐘。一般人即使沒去過,也對梵蒂岡不陌生,因為它不僅是天主教徒的聖地、天主教最高領袖教宗的駐地,電影《天使與魔鬼》(Angels & Demons)也在這裡取景呢!

爬幾百階的樓梯上聖彼得大教堂頂樓。

 拾級而上觀美景

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第一大的天主教堂,可容納6萬人。雄偉壯觀的建築及金碧輝煌的內部裝潢,讓我們看得目不轉睛。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米開朗基羅著名的作品《聖殤》(Pietà)也存放於此。這座雕像刻畫馬利亞慟失愛子耶穌基督的景象,然而,與其說作品傳遞的是悲傷,毋寧說是馬利亞的堅定。

參觀當天,還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神父、修女前來朝聖。教堂中隨處都可看到墓龕,歷任許多教宗長眠於此。教堂內有好幾處聖壇,去的時候看見其中幾個聖壇正在舉行彌撒。

若時間充裕,還可以去教堂的頂樓,俯瞰整個梵蒂岡的美景。到達頂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走樓梯,另一種是坐電梯。我們不想跟雙腿過意不去,所以選擇坐電梯。原本以為只要電梯門一打開,美景就可以一覽無遺,結果,還要爬幾百階的樓梯才能到達頂樓!

舊式的樓梯窄小又歪斜,爬得好費力,樓梯間迴響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此起彼落的喘氣聲,頓時覺得好好笑,大家為了美景可是拚了老命往上爬。

爬到頂樓,放眼望去,梵蒂岡的美景不客氣地占據了我們的視線,頓時忘記爬樓梯的疲憊。從頂樓往下看教堂前的廣場,真是好不壯觀。這個廣場,在教宗每次發表演說時,總是擠得人山人海。廣場兩側的半圓形柱廊,象徵聖彼得大教堂用雙手迎接世界各地的信徒。看著、看著,是不是多了一份親切感呢?

《雅典學院》,拉斐爾,1509~1510年。

 踅博物館當文青

在文藝復興時期,梵蒂岡博物館原為一座教宗的宮殿,直到18世紀才改為博物館,而後被譽為世界十大最美、館藏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我們帶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來參觀,期待看到許多珍藏,卻又擔心有些藝術品真的不是我們這種幼稚園程度的人可以駕馭。就此展開一段趕鴨子上架的文青之旅啦!

館內羅列了古埃及、古羅馬、文藝復興及現代藝術等收藏品。知名的館藏之一──拉斐爾的濕壁畫(fresco)《雅典學院》(Scuola di Atene),由當時的羅馬教宗儒略二世邀請他作畫裝飾宮殿。拉斐爾將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學者齊聚一堂,每個人物及其動作透過他細膩的處理,毫無違和感地呈現在畫作中。有趣的是,拉斐爾也將自己畫進壁畫喔!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找看。

博物館的經典西斯汀禮拜堂,是我們最感興趣的一個地方。看過電影《天使與魔鬼》,對這裡會有憧憬──聯想到紅衣主教選舉新教宗的畫面。電影情節確實與現實吻合,紅衣主教被召集於禮拜堂進行祕密會議,以選舉下一任的新教宗。這時,會有許多人在廣場守候,若看到教堂冒出白煙,代表新教宗順利產生;若冒黑煙,代表新教宗難產。

米開朗基羅完成禮拜堂的穹頂畫《創世記》(Genisis)及壁畫《最後的審判》(The Last Judgement)皆為曠世鉅作,他花了4年的時間完成,每個細節都不馬虎,尤其穹頂畫真的不容易,作畫的過程要一直抬著頭。然而,眼前目睹的這一切,只能留在腦海裡回味了,因為禮拜堂內禁止拍照及攝影。

12位天使守護的聖天使橋。

 聖天使橋上漫步

出了梵蒂岡城,走著走著便先看到聖天使堡,城堡現在已作為博物館使用。聖天使堡的前方正是堪稱羅馬最美麗的橋「聖天使橋」,由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貝尼尼設計。聖天使橋橫跨台伯河,兩側有12位天使的雕像,天使手中都拿著耶穌受難時的刑具。眺望著聖天使橋,突然想起台南奇美博物館的奧林帕斯橋也是類似的建築風格,只是奧林帕斯橋的兩側站的是12位希臘眾神。

出發前,從部落客分享的照片看,覺得兩個人走在橋上應該會很浪漫,心裡已開始浮現漫步在聖天使橋的小劇場。但現實總是殘酷的,到了現場,除了眾多的觀光客以外,還有不少的地攤,有些地攤甚至直接擺在某個天使雕像下面。我明白他們想掙點錢的心,不過擺攤的位置確實會讓遊客掃興。

穿梭在天主教聖地的同時,可以感受到宗教的莊嚴與神聖,但身為基督徒,不免思考著教堂內部充滿聖母、耶穌、聖徒、甚至是教宗的聖像,供人記念、緬懷,這部分和基督教會堂有很大的差異。基督教沒有聖像崇拜的觀念,所以會堂內往往僅簡單地擺放十字架。

第一次看到告解室,也讓我覺得很有趣。因為基督徒相信萬民皆祭司,每位信徒都可以直接且自由地向神禱告,祈求祂赦免我們的罪惡過犯。然而,天主教徒犯錯,必須到告解室透過神父向天主為教徒的罪懺悔。不知道是不是每個天主教徒都能夠這麼勇敢地來到告解室向神父訴說自己內心深處的罪?換作是膽小如鼠的我,未必能做得到呢!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