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與幫助中,與主同行

何嘉衡

說時遲那時快,在台灣教會公報社的實習就這樣結束了。這兩個月來,每次採訪都讓我有很多反思,也讓我比以前讀書時,更加了解台灣這片土地和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不論是在見識上、還是在信仰上,都是很寶貴的經驗。

在實習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及台灣教會公報社對社會的關注和參與。雖然我在香港所屬的宗派已算是會對社會議題發聲的宗派,但是社會參與度跟長老教會相比,還是遠遠不及。閱讀資料時,也發現到社會參與及政治參與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特色,甚至會引來疑問,認為教會和基督徒不應參與過多社會事務,因為那是「屬世」,而非「神聖」的事務。在實習過程中,我常常思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做法及部分基督徒對教會的質疑。

認真對待基督教歷史的人,應該不難發現,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做法與部分外界的質疑,其實都與16世紀的改教運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改教者對基督宗教的看法。長老教會所屬的改革宗以及主張教會已經完全腐敗、需要徹底改革、要求基督徒應遠離腐敗事務的徹底改革派,兩者都因為時代的處境而出現,亦在之後各自面對不同的攻擊與際遇發展。

雖然我個人傾向認同教會和基督徒要參與社會,在人前活出上帝國的樣式,好讓人了解和明白上帝的救恩與計畫,但其實很難說「出世」和「入世」的信仰實踐之中,哪一方比較好,又或是哪一方才是「正確」的。畢竟能夠察驗人心的就只有上主,人類都只能憑藉一個人的行為與舉動做出判斷。

不過,我想最重要的事,一定是在實踐過程中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愛,這包括讓有需要的人得到適切的幫助與陪伴。正如耶穌曾說過:「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13章34~35節)

只有愛,才能使人看出基督徒與其他群體的不同,也只有這樣的愛,才能使人看到上主創造計畫的美好。教會邀請講員舉辦靈修營、佈道會當然是一種傳福音的方式,但教會為青少年舉辦籃球比賽,或在社區舉辦音樂會,也是一種陪伴。教會主動站在社會弱勢群體身旁,為他們發聲和爭取應有權利,也可以是一種幫助。這些事看似與「傳福音」無關,卻實實在在與福音密切相關,因為這些舉動都是有需要者的「好消息」。我相信,教會能在陪伴和幫助的過程中,看到上主的帶領,並與祂同行、同工,使上主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作者為前《台灣教會公報》實習記者)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