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2018年12月11日將是台灣當代文學家葉石濤逝世10週年,高雄文學館特提前於10月文學月期間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10月28日舉辦「走過艱辛的文學歲月——紀念葉石濤先生逝世十週年座談會」,邀請葉石濤的文學友人與晚輩們共聚一堂,談談他們眼中將文學視為終身志業的「葉老」。

(攝影/林婉婷)

講座主持人為文學台灣雜誌社發行人鄭烱明,與談人有文學台灣雜誌社主編彭瑞金、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余昭玟、文學台灣雜誌社與第一出版社社長陳坤崙與詩人曾貴海、莊金國。他們與參與講座的民眾首先持粉色玫瑰到文學館旁的葉石濤紀念銅像獻花致意。不過彭瑞金表示,他所認識的葉石濤是個「生活嚴肅、心中只有文學」的人,想必對這樣離情依依的場合很不習慣。

(攝影/林婉婷)

彭瑞金以「包容」來談葉石濤的文學核心精神,他首先提到前陣子打狗鳳邑文學獎的頒獎典禮上,小說獎首獎得獎人是一名中國來台交流生,在致詞的過程中卻完全沒提到「台灣」二字,反以「台北」指稱。針對台灣地方文學獎卻由中國人獲獎一事,高雄市代理市長許立明致詞時指出台灣要有「包容力」。

「我們的包容,在別人眼中是什麼?」彭瑞金認為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只有理解葉石濤那個年代文學的艱辛,才能理解何謂包容精神。」在白色恐怖時期坐了3年牢、身為前政治犯的葉石濤1965年復出文學界,寫了一篇與台灣鄉土文學相關的評論,文中提到想要為台灣作家和他們的作品編寫一部文學史,「當時提出這樣的論點,其實是冒著很大的危險。」而葉石濤更在1987年出版的《台灣文學史綱》裡明確指出「台灣文學要具備堅定的台灣意識」。

(攝影/林婉婷)

彭瑞金說明,在「鄉土文學」論戰期間,葉石濤不是以政治為出發點,而是同情那些偉大的文學家卻流於虛偽的鄉愁。他認為對中國抱有情懷的作家們,應該把台灣土地當做家園來愛護,唯有將現在安身立命這片土地與其中歷史當作自己的生命,才不會寫出漂泊、流亡、逃難的文學,「這可以解決文學與生命的問題。」彭瑞金強調,葉石濤不是討厭那些人,而是出於包容心的良心建議,「把台灣鬥垮,他們又怎麼存活?」

曾貴海則分享自己原本忙於醫療與社會運動,1998年後才開始文學創作。他認識的葉石濤,是溫暖幽默、博學多聞且循循善誘的人,葉石濤介紹他閱讀《歷史與階級意識》等寫實主義作品,這些著作不止揭露人性,還進一步探討人類生命價值與尊嚴之重要。

曾貴海將葉石濤的文學分出不同階段:日治時期是溫情主義,接著是社會主義,後來經歷國民政府政權欺壓,葉石濤明白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都有創傷,也因此明白人們需要有「不受侵犯的家園」,才有《沒有土地哪有文學》等評論文章的出現。

(攝影/林婉婷)

余昭玟朗讀幾段葉石濤的作品,分析葉石濤透過文學隱喻,暗示殖民主義、語言政策、土地歸屬等政治層面的反動。陳坤崙則稱葉石濤是他心中的巨人,回憶起自己曾經騎腳踏車、趕了大老遠路,只為看葉石濤下班,如同現代人追星一般;而葉石濤雖然嚴格律己,但溫厚待人,見陳坤崙不太打理自己,還把結婚時穿的皮鞋送給他。曾是媒體工作者的莊金國,表示自己新聞工作時論述的筆調也受到葉石濤影響;他還笑說葉石濤言談就像是盪鞦韆一樣,會慢慢步入主題,沒有經驗的媒體人很難抓到葉石濤的節奏。

(攝影/林婉婷)

葉石濤的兒子葉松齡也到現場,分享與父親有關的童年片段,例如與父親在蓮池潭散步、父親沈浸在文學想像世界,或是隔壁鄰居是政府密探、一家人以日語對話的光景。他記憶中的父親不曾打罵過他,卻自有讓人肅然起敬的威嚴,而葉石濤教導他「認真執著、不能隨便應付」的辦事態度,其一生成就與意志力讓他始終欽佩。

除了靜態講座,高雄文學館也推出「葉先生的房間」實體展覽與現場解謎,成功通關者可獲贈「葉先生的房間全套紀念品」一組,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上高雄文學館粉絲專頁查詢更多活動資訊,一起認識台灣文學黑暗時刻的明燈——葉石濤。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