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神學 伴身障者 遇見上帝

伊甸基金會、平安基金會辦研討會 探索生命課題 牧長分享實務經驗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由伊甸基金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平安基金會合作主辦「2018苦難神學研討會」,11月22、23日在天主教新店大坪林聖三堂舉行。大會邀請來自奧地利、香港、馬來西亞和台灣等地的神學院學者、跨宗派牧師及身心障礙者,對苦難議題進行對話,而大會也特別強調,國際人權公約之一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其目的就是要去除對身心障礙者的不平等與歧視。

長老教會退休牧師盧俊義受邀談「從苦難看生命的臨終關懷」,他表示,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苦難,然而復活來自上帝的恩典,秉持這樣的信念,面對死亡就不會恐懼。談到身後事與喪葬禮儀,盧俊義說,臨終前的準備比過世後的儀式還要重要,要讓即將離世的人知道,幫助他提早有心理準備,真正讓人懷念的是生命典範。對離世及在世者而言,活出好的典範、讓他人看見,會比儀式更有意義,也才是真正的安慰。

玉山神學院助理教授陳文珊談「神學的殘障與殘障的神學」時指出,在傳統的聖經研究中,身心障礙者是上帝的懲罰或缺乏信心的記號,某些靈恩運動的教會將身心障礙詮釋為魔鬼附身,並為此舉行驅魔儀式。此類的神學解釋及教會行為,常導致身心障礙者受到來自於宗教信仰的壓制與歧視。

陳文珊說,1990年代起,有越來越多身體神學的論述開始強調「我們就是身體」(we are bodies),而不是「我們擁有身體」(we have bodies),並要求教會應容納更為多元的身體經驗作為神學反省的素材,讓遭到社會邊緣化的團體,包括婦女、老人、同性戀、原住民等都能夠被教會接納,參與並貢獻基督教社群。她表示,如果上帝是認同身心障礙者的上帝,當身心障礙者在教會中感到被疏離孤立時,基督教會也就和信仰疏離。她提醒,教會應該要設身處地去省思禮拜中的禮儀、詩歌、象徵、講道及禱告語言的使用,是否有讓身心障礙者感到被包容與尊重?

台北中會博愛手語教會牧師吳信蒼,以聾人的身分受邀在研討會上談聽語障礙者的甘苦。他在會後,透過文字表示,他在受神學造就8年的學習生活中,更體認到上帝豐盛的恩典,使他能在手語教會服事的路上,勇往直前,這一路走來都是出於上帝美好的預備安排與引導。雖然,他到現在耳朵仍聽不見這世上美好的聲音,也不能開口說話,但他相信這都是上帝美好的恩典與帶領。

吳信蒼表示,相信上帝是萬物的創造者,祂的創造都是美好的,「我雖出生為聾人,仍是上帝美好的受造者。」所以,他願意一生服事主,在無聲的世界裡傳揚上帝的福音,帶領聾人認識主,同享上帝豐盛的慈愛與恩典,並歸屬榮耀的上帝。

博愛手語教會師母陳慈美則表示,會中有講員提到「正常的羊」「殘缺的羊」,後者是比喻牧養身心障礙者,但這樣的比喻讓她及吳信蒼覺得有些刺耳,因為上帝創造都是美好的,聾人也是上帝所造,不應該用「正常」與否去劃分,反而應該要尊重彼此的不同,就像對民族的認識一樣。

(攝影/邱國榮)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