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高雄報導】高雄中會高南區與一甲教會選128日下午合辦兒童親子講座,以「如何愛?如何管?現代父母的教養困惑」為題,邀請Good TV節目「幸福學堂」主講人、前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武自珍,藉由幽默言談和生動實例,帶領在座家長們認識親子相處的情緒管理與溝通技巧。

(攝影/林婉婷)

武自珍點出,現代家長知道教育很重要,加上經濟狀況比上一代更好,且生得孩子少,所以更願意、更能夠關心孩子。而而這群「新一代父母」雖然最用心,但也最焦慮,因為缺乏上一代的經驗傳承,更沒有可以仿效的典範。

「有時我們這種專家學者,好像也是讓父母更焦慮的原因。連趴睡、仰睡、怎麼睡都有好多種說法。」武自珍指出,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國小前就送去才藝班,甚至進行「皮質測驗」,急著想知道孩子未來的出路為何,這種家長被稱為「直升機父母」,隨時繞在孩子身邊忙碌。

  • 適齡適當的要求 以行動幫助孩子學習道理

「新一代父母常常覺得很累,是因為沒有愛了嗎?不,是因為愛太多、付出太多。期待太高,才會常常覺得小孩對我們『不夠好』。」武自珍舉例:家長一開始會好言相勸要孩子進房間寫功課,但孩子會愛搭不理,到後來家長脾氣上來了,大罵「快進房間寫功課!」,小孩甩門進房間,家長又會罵「你出來,那是什麼態度?」這時,小孩可能被罵哭了,家長就說「你委屈還是我委屈?我為你犧牲這麼多!」如果小孩開始耍脾氣,爸媽又會說「你做錯事還有道理?」要是小孩笑嘻嘻,大人就會責怪「我在教你,你還嬉皮笑臉?」結果小孩只能面無表情,然而父母還是會說「都把我的話當耳邊風!」

但武自珍希望家長明白,小孩不會被責罵和嘮叨後就瞬間頓悟。「換個角度想,你看電視時,小孩為了讓你陪他寫功課,所以把你的電視關了,剝奪你休閒的權力,你會開心嗎?你能好好放下脾氣、坦承自己的錯嗎?」

「不是要求不行、也不是要求的內容不對,但那已經超過孩子這個年紀與特性能夠做到的。」武自珍說,一直跟一個人說他的錯誤,並不能讓他開始做對,「我們卻常常期待『說了很多次』之後,孩子就能忽然自己明白這些道理。」她認為這種心態類似就像被問要吃什麼,說了「隨便」後又否決對方所有提議,「這是脆弱的、沒有道理的道理:你愛我,所以你應該知道我要什麼、你應該要懂我。」

事實上孩子要成長,還需要其他條件:成熟、練習、挫折與幫助。因此,家長要做得是是想辦法幫助孩子,「不是愛使我們挫折,也不是希望使我們挫折,而是想法與實現之間的距離,讓我們受挫。」

(相片提供/Freepik)
  • 孩子的「壞」是被「想」出來的

還有時候,家長教養的挫折感來自「擅自、過分解釋孩子的言行」。武自珍舉例,她曾看過有個孩子在畫畫,但太陽總是畫不好,於是告訴媽媽;但這位媽媽責罵孩子「你太陽畫不好關我什麼事!」,孩子當場就哭了。武自珍知道媽媽會認為孩子說的話是在「責備」她,但其實孩子只是想要媽媽安慰並幫助他。

武自珍強調,小孩子真正的自我良知發展是國小二年級才開始,在那之前都是從「結果」而來:有被懲罰就是錯,沒被懲罰就是對。那不是孩子自己的道德,但家長總會期待小孩在被責罵後就能知道並牢記是非對錯。

武自珍提出一個例子:小孩子剛學習自己吃飯時,家長們會有一段很痛苦的時期。大人只會看到小孩吃得亂七八糟,教不會、講不聽,好像在找麻煩;但對孩子來說,這些混亂是必要的肢體與頭腦協調過程,「不要用成人的角度,去解釋孩子成長中正常的發展行為。」

(相片提供/Freepik)
  • 情緒分步驟解讀 有助釐清自己與孩子

武自珍建議家長們分三步驟看待自己在教養過程中產生的情緒。首先事件發生,也就是孩子做了某個舉動、說了某句話、釋放某種訊息,接著每個爸爸媽媽會在接收後開始思考,從腦袋資料庫翻找過去經驗與知識的「檔案」來分析現在情況、做出結論,最後才依序「結論」表現出相對應情緒。

情緒來自對事件的解讀過程,誤解也可能同時產生,她舉例,自己曾應兒子要求帶著他去剪頭髮,沒想到兒子選擇剃了大光頭,當下她不知為何非常生氣,於是獨自離開理髮廳思考為何自己會不高興。後來與兒子在車上討論,她脫口說出「你這樣看起來很像流氓!」「為什麼?」「因為電視電影都這樣演!」武自珍答案後立刻發現自己的荒謬,於是不再責怪兒子,日後也更支持孩子嘗試不同髮型風格。「思考情緒從何而來,可以幫助家長換換腦袋裡的『檔案』,更有助與孩子的溝通。」

同一個事件釋放什麼意思、被怎麼解讀,是因人而異。武自珍笑說,哪怕自己的建築師丈夫專業、聰明且細心,可以從一閃而過的卡通背景認出被東京鐵塔的建築風格,但當她配戴垂墜耳環,希望獲得讚美時,丈夫卻看不出她有什麼改變。

武自珍提醒,一但把家長自己認為是「對的」,就會忽略孩子做不到的現實,更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獨特與可愛人性,甚至共享感動的經驗。例如她曾看過朋友讀幼稚園大班孩子的畫作,裡頭媽媽的手一長一短;媽媽認為小孩亂畫、畫錯了,但小孩卻說「長的那隻手要牽跑來跑去的弟弟」,那是他眼中的世界與母親。

(相片提供/Freepik)
  • 擁有犯錯的勇氣 陪孩子解決難關

武自珍以歌羅西書321節「做父母的,你們不要激怒兒女,免得他們灰心喪志」勉勵大家。她聽過很多孩子說「我知道爸媽愛我,但我感覺不到」,再很多現實的壓力中,愛家人會變成「應該去愛」,而不是真正的愛。

她希望家長不要害怕孩子犯錯,不要以嚴格標準限制孩子,不要以孩子單次的言行而全盤否定孩子的過去,不要強調孩子的錯誤來證明家長自己的正確,「孩子不是欠我們,他們沒有對不起我們。」她說明「未來世界需要有犯錯的勇氣」,家長應該陪伴孩子養成改過、承擔的能力。

(攝影/林婉婷)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