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眼光讀經20年 南部座談找尋真理亮光

(攝影/陳逸凡)

【陳逸凡台南報導】12月8日下午,台灣教會公報社舉辦「新眼光讀經20週年座談會」南部場,邀請前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張立夫牧師、《新眼光讀經》手冊資深作者謝懷安牧師、台南處境查經班發起人尤榮輝、李信儀共同與談。

(攝影/陳逸凡)

張立夫剖析「新眼光讀經運動」意義時,以太陽花運動說明「運動」與「體制」的關係。他指出,運動是為了衝撞、突破體制,「所以我們說耶穌是一個運動者,安息日適不適合醫治病人?就傳統來說不適合,但是耶穌突破這個框架。」

張立夫認為,多數社會進步與運動有關,但生活中多數人仍強調依法行事、循規蹈矩,教會也是如此,很少想到聖經是活的、帶來動力的。運動與體制之間關係緊張,甚至產生不愉快,也因此體制才改變。他認為,讀經運動其實是產生突破與進步的力量,「但是改革也像一個鐘擺,會來回擺盪。」運動有時候很活、很自由,但是不夠穩定,體制因而形成,然後再次刺激運動產生。他認為,不能比較其中優劣,「只能說我們如何在其中求取平衡,找到進步的力量。」

張立夫認為,「新眼光」有一個重點,就是站在現今自己的立場研讀聖經。很多人讀聖經,把自己變成2000年前的猶太人,訴求猶太人的文化、儀式當基督徒,「但是我們若要親近上帝,必須站在自己的處境。上帝的恩典,會在我們的處境解決我們的問題。」他認為,不一定要依古老傳統理解聖經,而是尋找上帝給的真理是什麼,因為「真理使人得自由」。不只站在自己的處境,還必須站在鄰舍的處境,他指出,主禱文第一句「我們在天上的父」即點出了上帝也是鄰舍的上帝,「不能只看自己,也要看不同族群、邊緣人的處境,這是共同的信仰告白,我們要一起尋找。」

(攝影/陳逸凡)

謝懷安則分享,受邀成為《新眼光讀經》手冊作者近20年來,一開始也不知道什麼是新眼光,直到在研習會得到一句很重要的話「學習從受壓迫者的角度來看事情」。他開始思索,新眼光應該站在「我們」的立場來寫,從聖經來明白上帝的啟示,「也容許聖經文本的邀請,讓自己成為聖經文本故事中的角色。」

謝懷安說,以前自己其實不知道保羅在說什麼,某次被提醒「保羅就是一個牧師」,於是他重新讀保羅書信,並且豁然開朗。當他以「保羅是牧師」的處境去讀,他便突然讀懂了保羅在說些什麼。他認為,讀經需要想像力,才能理解聖經裡人物的悲喜,再用文字把這些理解寫下來,就成了新眼光。

「聖經需要重複閱讀,因為它是一本充滿生命的書,必須一輪再一輪地閱讀,在看似衝突的經卷中思索一個『整全的多元』。」謝懷安認為,聖經本身就是一種處境,在不同的時代發出不同的聲音。他也建議,進行新眼光讀經時,可以在讀經手冊的空白處寫下回應,在聚會中分享、見證。

(攝影/陳逸凡)

尤榮輝則分享台南處境查經班從創設到穩定進行的過程。目前處境查經班每禮拜六下午2:00固定在台灣教會公報社舉行,平常也會到各地分享處境查經班。他指出,台灣的教育體制不鼓勵思考,養成人民習慣絕對服從權威、害怕挑戰,也造成假消息充斥,甚至很多高學歷人士也跳脫不開。

「聖經說『只要信,不要怕』,但是很多教會的教導是『只要信,不要問』,成為一種服從威權的組織型態。」尤榮輝表示,處境查經班著重啟發思考,而非聆聽接受,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真理的亮光,「經過思考並且接受的答案,才是自己的答案。」

(攝影/陳逸凡)

李信儀也分享,自己從小是乖乖牌,處境查經班開啟了她不同的視野。由於成員來自不同的教會,更能激發出許多生命的對話,透過經文和敞開的對話判斷聖經時代與今日處境,從讀經中得到發自內心的醫治與安慰。她認為,這樣的讀經也刺激行動與信仰生活實踐,啟發她主動到偏鄉教會服事,經歷不同的喜樂。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