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首先,定義「普世」

宋宇哲(愛丁堡大學神學研究生)

10月27日受邀參加蘇格蘭教會(CoS)普世關係委員會秋季會議,主題為「在崩解世界中的普世行動」。講師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1920年聖公會蘭柏會議(Lambeth Conference)衍生出的呼籲文件〈致眾教會基督信徒合一文〉(Appeal to all Christian People)當作反思普世價值的主軸。

一戰迫使教會反思合一的可能及作為。為了能在戰後重新見證福音,各教派間放下成見,努力讓信徒重回教會。文件中有一段話這麼說:「時代的巨變央求教會採取新方針。當教會肢體分裂並彼此排斥,基督信仰的本質便無法被充分理解,上帝國無法成全也更無法彰顯基督生命的模範。時代呼籲各基督群體放下彼此的成見,望著普世教會的標竿直奔。」

事實上,會議開始前,CoE議長分享了她的觀察:「普世教會的工作非常實踐;但是當今世人看見的教會是一群互相攻擊、彼此憎恨的基督徒。連基督徒自己都無法包容相愛了,世人哪有動力認識基督信仰?」道盡教會現實,更無意間呼應文件那番話。

會議問答時間,一位姊妹提出願景:「我們該問『普世』是什麼意義?或許普世的服務行動包含3個層面:1.本地跨教派行動的層次;2.本地教會與世界各教會連結的層次;3.普世教會與社會及他宗教的連結。定義很重要,因為定義影響異象也影響行動。」不知道各位是否發現「普世教會」(Ecumenical Church)並不等同「世界教會」(World Churches)?

在愛丁堡參加的教會不時會與周邊他教派舉行聯合禮拜,更常看見教會將實踐的工作帶進社區:不強迫,以關懷弱勢為本位。上述的「普世教會」,並非世界層面的教會組織或協會,是實在扎根本地的服務行動,以跨教派的資源跟力量,齊心幫助教會內外的弟兄姊妹體會基督生命。

如今台灣的教會因著各種社會議題彼此撕裂,也只在立場一致時才假合一、舉辦跨教派造勢活動。不僅教會撕裂自己,也利用議題之便,撕裂社會。教派間是否以普世價值尋求合一服事,帶領在地體驗基督的生命?沒有。追根究柢,台灣教會並不了解「普世」的意含。

如果普世只求連結國外教會,而忽略在地普世,甚至連本宗教會都欠缺連結,這類普世只是尋求PCT在「普眾世界」裡的存在感。在地的信徒亟需普世行動的再教育,如此才能在分裂中的台灣教會找回合一的曙光。於是最後,還是先定義「普世」吧!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