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瑩台北報導】從17世紀荷蘭、西班牙殖民;19世紀英國、加拿大宣教師來台;二次戰後原本在中國宣教的基督教團體隨國民黨來台,台灣經歷三波明顯宣教或擴展運動。在這三波時代變局中,台灣基督徒扮演的角色為何?如何認同台灣與這土地上人民,成為生命共同體?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在12月3至5日,邀請12位學者專家於雙連講座專講「在時代變局中台灣基督徒的角色與認同」,期為台灣基督教發展提供建言。

負責籌畫、執行這次講座的台灣神學院教會歷史學教授鄭仰恩,一開始便以「台灣基督徒的糾葛身分認同:從文化異鄉人到命運共同體的形成」為題,除說明台灣三波宣教時期基督教界的政治態度,也談到各時期基督徒的身分認同與挑戰。

鄭仰恩表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1951年總會成立後,隨即加入國際教會組織,如普世教會協會(WCC)、世界傳道會(CWM)、亞洲基督教協會(CCA),這對長老教會積極關懷社會公義與台灣前途的信仰態度,可說是影響深遠。

(攝影/林宜瑩)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翁佳音指出,基督教在台歷史其實可以更往前拉,因為在1582年就有基督教的船,從澳門前往日本途中,因暴風擱淺在淡水河河口,倖存者曾在附近山上樹立十字架。翁佳音也從三貂(Saint Jago)、蘇澳(St. Lorenzo)等多個地名印證西方基督教傳入台灣的深遠影響。台北大學歷史系所助理教授查忻也深入說明「荷蘭統治下的台灣基督徒」,陳述當時的景況與樣貌。

台南神學院教會歷史學助理教授高井由紀、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專案研究助理王昭文,則分別就日本的台灣基督徒及台灣的日本基督徒、日治時期參與社會運動的基督徒知識分子進行專講;長老教會歷史檔案館主任盧啟明則以「日治末期基督徒的『傳道報國』角色」為題,分析日治前期的政教背景、末期的處境、長老教會與社會脈動、世代差異與身分認同。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曾慶豹談到黨國基督徒與戰後長老教會的關係指出,黨國基督徒除了利用此身分在國民黨內握有大權,也刻意把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打造成黨國基督徒「正統」的接位者,在反共主義的作祟下,也刻意將長老教會加入普世教協,抹紅成中共同路人,並另外成立「亞洲基督教護教反共會議」相抗衡。

(攝影/林宜瑩)

七星中會松山教會牧師、台神兼任教師陳美玲則從女性立場,以吳偷、龔瑞珠、賴高安肆、太魯閣族的姬望、長老教會最早的女牧師李幫助、曾秀鳳、李明安等,分享早期女性基督徒信仰的心路歷程。總會原宣幹事歐蜜・偉浪與南神前新約學教授曾昌發,則分別從泰雅爾族與客家族群的母語與文化習俗的衝突,談少數族群基督徒的身分認同。

東海大學歷史系系主任王政文,從台灣初代基督徒,分析當時基督徒在族群、社會、現代性的認同,並說明如何因改信宗教,在人際網絡及婚姻聯繫上形成特有的群體;七星中會松山教會會友、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蘇國賢則以學術研究、實際民間調查結果,說明現代基督徒在社會議題、政教關係、處境上的衝突與認同。由於這次雙連講座內容相當豐富,本報將於3486期以專題報導加以呈現。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