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會】東部中會花蓮港教會

OLYMPUS DIGITAL CAMERA

「一領一‧新倍加」特色教會觀摩38:東部中會花蓮港教會

百年傳承 花蓮港走出特色

走在車水馬龍的花蓮市區,一棟外觀白色並由12根象徵十二使徒的圓柱撐起的百年歐式建築──東部中會花蓮港教會,不僅吸引大批旅客駐留拍照,更是花蓮縣最早傳入福音之地。

1907年設立加禮宛教會(花蓮港教會前身),1911年花蓮市中山路現址建堂,台灣原住民宣教之母姬望(太魯閣族)在此信主、第1位原住民牧師許南免(阿美族)也在此受洗,花蓮港教會不僅是宣教的源頭,更在原住民宣教史上深具意義;近年來在牧長信徒互助合作下,花蓮港教會秉持傳承之信念,以傳統聖樂文化為砥柱、紮根台語為理念、培訓青年服事為意象,對內啟動童來禮拜、對外開展週末兒童營等事工,再次點燃百年教堂復興之火。

愛裡合一 待降節點燈

每年11月待降節期,駐留在花蓮港教會前的人潮總是絡繹不絕,不僅民眾被絢麗的燈光、亮眼的紅布條閃得目不轉睛,教堂欄杆外滿地的聖誕紅,更將教會點綴成一幅美畫。

每年待降節期點燈,是花蓮港教會重要的節日,透過《更生日報》大力報導,「除了讓市民知道耶穌基督降生,也讓信徒思考主耶穌來臨的目的」牧師林維道解釋,教會在待降節期點燈,一方面讓信徒以悔改的心反省自己的信仰生活,另一方面求上主使我們靈命更新成長。

點燈儀式不僅邀請花蓮市市長、《更生日報》社長謝立德等政商名人參加,103歲的黃明長老及牧師也一同來為社區民眾祝福,並發平安祝福包及心願卡讓大家填寫,儀式結束後,接續在教會禮拜堂舉辦社區音樂會,邀請社區民眾進入教會,透過音樂、歌聲來認識耶穌。

鍥而不捨 傳統聖樂讚

禮拜六晚間,熙熙攘攘的「花蓮金三角商圈」裡,一間豎立美麗十字架教堂,正傳出陣陣美妙又柔和的聖樂合聲。這群聖歌隊中,有稚氣脫俗年輕學子、滿頭白髮的老人、剛下班Office Lady(女性上班族)、帶著兩位嗷嗷待哺孩子的家庭主婦、牧師夫婦一家子、傳道師、神學生等,一老帶一小,準備每週例行公事──聖歌隊練唱。

「來,把樂譜拿高,聲音才會出來!」牧師娘張淑慧細心地教導著。花蓮港教會聖歌隊的「暖身」,從紮紮實實地吟唱圓滑音、切音、斷氣等音階開始,接下來一段一段、一部一部地練習,將每一小節速度、發音、呼吸、音量、音準、節拍細心專研,優美樂聲迴盪教堂。目前花蓮港教會聖歌隊隊員約40位,團員包含國小、國中、大學、成人、老人,除了每週練唱,婚喪喜慶更是全體總動員,有時主日下午也需留下「加強訓練」,林維道說,聖歌隊無疑是教會最重的服事,每周隊員像公務員來教會「打卡練唱」,寒暑假無一例外;針對進度跟不上的隊友,牧師娘甚至花時間一對一訓練。日復一日地認真練唱,不僅鄰近教會同工表示讚許,連日本留德聲樂家工藤篤子也稱讚:「這群聖詩隊是經過訓練的,而且聲音是整齊的!」

聖樂的美好,不僅在於和聲優美、歌詞內容富信仰意涵,也因練習時間長,彼此情誼更密切;隨時代變遷,很多教會開始走向「現代敬拜讚美」,林維道認為,當鄰近教會越來越往靈恩派式的敬拜模式,花蓮港教會則堅定地以穩紮穩打的方式,傳承聖歌隊文化,「這就是我們與鄰近教會最明顯的市場區隔」;但他也解釋,無論是用傳統還是現代音樂敬拜上主,「把基督的生命活出來才是重點」。張淑慧也說,當初看到教會「傳統聖樂」越來越不受重視,自己頗憂心,如今她與林維道正在花蓮港教會努力傳承傳統聖樂文化,她相信上帝的差派有其美意。

善用地利 成福音基地

2015年花蓮港教會將外圍欄杆變矮,敞開大門擁抱信徒、民眾及過往旅客。這幾年,花蓮港教會不僅成為神學院信仰造就上課場地、台灣基督教福利會食物銀行關懷站、旅客最佳廁所首選、今年也成為花蓮黎明教養院失智老人關懷據點,並提供場地供公益跳蚤市場義賣。

近日,花蓮港教會將門面「大改重舊」,將被層層油漆所覆蓋的門樑,重現原本的木頭紋理。林維道形容,這個行動如同我們的信仰生活,當會眾想粉飾太平用過多的裝飾掩蓋內心信仰,雖表面光鮮亮麗、文質彬彬,但內在生命卻槁木死灰、生命鬆散,如今花蓮港教會以最原始的面貌呈現在在教會兄姐前,希望信徒在主面前,卸下化妝、洗掉裝飾、悔改認罪,以基督之寶血洗盡軟弱與汙穢,並藉由寶血遮蓋在主裡成為新造的人。

2011年,林維道受上帝呼召至花蓮港教會服事。至今已5年,信徒由原本150多位到今日170多位,雖然沒有明顯成長,但5年內蒙主恩召的也近40位,教會仍在艱困中努力於宣教的使命,林維道表示,「人數成長是其次,把基督活出來才是重點」,教會以「健康教會、快樂成長、愛裡和一」為異象,牧長信徒們齊心為主做工、紮根基督、彼此代禱,為花蓮港教會開啟另一頁歷史扉頁。

教會樂團 人手一把琴

除了老中青三代同堂之聖歌隊令人驚艷,「只要是花蓮港教會的孩子,一定人手一把小提琴!」張淑慧以自身為例,從小母會(竹東教會)對於培育服事人才極為看重,不僅自己從小受裝備,教會也訓練出一批批優秀的服事同工。現今眾多教會面臨服事人才短缺問題,「如果再不去打底、付上代價,以後人才短缺的問題將再上演!」因此,花蓮港教會的孩子,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就訓練學習鋼琴、小提琴,寒暑假更是每天到教會練琴。張淑慧表示,她常告訴孩子:「學習這些才藝不是炫耀自己能力,乃是為了事奉神」,如果孩子學習樂器的心態正確,服事態度才對!林維道也以樹苗比喻,小時候不拉直,等到長歪、長硬,要在「硬雕」會更困難。

目前花蓮港教會將服事樂團分成A、B、C三團,A團為隨時給譜便可立即彈奏的「主力團」、B團為需經訓練的「儲備幹部團」、C團為甫入門的「菜鳥團」,每年教會共舉辦2次音樂會,激勵孩子學習並培養正確態度。

當初很多信徒都以為學習小提琴屬於貴族家庭的權力,其實不然,林維道耐心地解釋,入門小提琴雖不易,但只要肯學、有毅力、終可學成,此外,一把初級小提琴只要二、三千元就有,並非想像中昂貴,相較學習其他樂器也較為便宜。

週末營會 60元提琴課

花蓮港教會週末兒童營,簡稱「週末主日學」,不僅開放社區孩子學習才藝,也藉由陪伴孩子改變其生命。每學期招收國小學生,共10堂課、每堂課2小時,報名費600元整,課程內容以學習「小提琴」為主,歌曲唱跳、英文訓練為輔,因應考試需求,今年推出作文班訓練孩子作文能力。

一堂60元的小提琴課,除了有2位以上的陪練老師,上課規則也清楚規定:請假需補課、無故缺課3次就取消資格、每次上課前參與生命教育的信仰課程為義務及期末成果驗收等。

市面上學習一堂才藝課至少500600元,教會僅以銅版價收費,張淑慧說:「為了這群孩子,我們真是將時間完全擺上、付上代價!」教會不僅投入大量金錢、人力、時間,連點心、上課教材費、外聘師資都一手包辦,林維道表示:「為了教會宣教,這些代價是必須付上的!」

在競爭激烈的世代,為何家長願意讓孩子在花蓮港教會學習才藝? 林維道自信地說,除了費用較便宜外,家長們發現教會哥哥姐姐們在紀律、禮貌上有良好典範,牧師娘陪伴孩子的態度更深得信任,有時家長們還「拜託」張淑慧,教他們的孩子呢!

此外,眾多專業師資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一群「超人哥哥」,從林維道的3個孩子加上簡醫生家庭的2個孩子,5位音樂小助教,從國中就開啟了「教學生涯」;即使助教已在台北求學,每周往返花蓮「授課」沒有例外。張淑慧從小教導孩子做任何事「先求神的國和祂的義」,只要孩子服事時間與考試衝突,一律請假,最後連補習班老師都很有默契地回應:「你們的上帝又需要你們了,對吧!」

語言扎根 沉浸台世界

當許多教會以「華語」敬拜讚美,花蓮港教會則以「台語」為敬拜核心,不僅聖歌隊獻唱台語詩歌、牧師以台語講道、查經班以台語主領,童來禮拜也以台語為主軸。

林維道表示,近幾年看見台語式微,為了讓語言不流失,他將每周主日信息,以逐字稿的方式謄寫紙上及在禮拜的投影片中呈現,「縱使青年聽不懂台上講道,他們也可從投影片看到同步的內容,而了解牧師講道的信息」,教會讓孩子從生活中、聚會中、讀經中、唱歌中學習母語,找回青年對台語的熟悉與認同。

這幾年,教會也要求主日學小孩每月一次參與大人的主日聚會,讓孩子能盡早適應教會生活,牧師娘為了讓孩子認真參與聚會,也會製作簡明易懂的學習單在聚會時填寫,提升孩子學習台語的興趣。

不僅如此,每年教會也會舉辦「母語朗讀背誦觀摩活動」,由教會主日學、各團契、小組以及長執團分別上台背誦指定經文,以活潑生動的方式來呈現,而在舉行背誦活動的前幾週,造就部長老吳文揚也會在每次主日禮拜前20分鐘,帶領信徒一同背誦經句,大家為了年度的母語審核考,可說是各個卯足全力,努力傳承台語之美!

童來禮拜 小司會當家

一位綁著馬尾、穿著黃色蛋糕裙的女孩江薏真,正信心十足對著台下躁動小毛頭們說:「大家平安,這時禮拜要開始。」原本鬧哄哄的一群孩子,頓時安靜拿起椅子坐下,之後江薏真帶領孩子們唸:「耶穌佇遐無行多多權能,因為無信伊。」清脆聲音夾雜流利的台語,聲聲迴盪主日學教室。

花蓮港教會的童來禮拜,不是簡單玩遊戲、吃點心打發時間,而是在緊湊的2小時內,由小司會帶領會眾禮拜、抽背百節金句並分享聖經故事。張淑慧表示,孩子的信仰需從小扎根,為此教會教育事工降低年齡層,訓練孩童獨當一面的能力。

當一名司會,服裝、眼神、肢體、聲調、速度、時間都需拿捏得當,主日學老師謝秀珍說,這群孩子從生疏、緊張、甚至哭泣不敢上台,但現在能落落大方站在台前,都是經過一段時間磨練與鼓勵。

此外,司會前10分鐘,孩童們還必須跟主日學校長吳文楊一對一「RUN稿」。吳文楊說,「RUN 稿」其實是幫助孩子抓重點,「他們來找我複習的時候,我都覺得講得很好,帶得很棒!」林維道說,兒童信仰教育是教會信仰的根基,希望孩子能盡早適應教會聚會模式,讓主樣式從小活在孩子心中。

 

刊於台灣教會公報 2016年9月19日~9月25日/3369期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