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屏東報導】睽違4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與泰國基督教會(CCT)再度於普世青年交流計畫(EYEP)串連,6位泰國青年於12月9至18日期間,走訪台南、屏東、高雄等地,體驗不同族群的文化,也認識基督信仰在當地發展情形。

(攝影/林婉婷)

12月10、11日泰國青年們拜訪台南神學院、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書房與幾所台南地區古蹟;12日一行人抵達屏東縣禮納里部落好茶社區,受到「脫鞋子的部落」熱情歡迎,欣賞迎賓舞蹈與體驗手作傳統藝術,且享用原住民風味餐作為晚餐。

(攝影/林婉婷)

13日一早,接受大頭目柯光輝主持的「皇室祈福」,並認識百合花、檳榔等在魯凱族文化代表的重要意涵;例如百合花對魯凱族男子而言代表「獵人文化」,若男子想佩戴百合花,就必須狩獵到6頭野生公山豬,對女子則代表「淑德文化」。青年們也嘗試傳統中只有頭目女兒才能進行的盪鞦韆,並模擬魯凱族婚禮場景。為感謝大頭目等人的接待,CCT青年幹事Turbo Wittawat Thamma代表致贈泰國克倫族(Karen)傳統編織袋給柯光輝。

(攝影/林婉婷)

接下來的部落導覽中,泰國青年們對魯凱族階級制度、家屋壁繪與傳統工藝等充滿好奇。例如勇士家的外牆上掛了一整排的山豬牙,並彩繪鹿、熊與山豬等,代表家裡男性曾英勇狩獵過的動物,沒有狩獵過就不能擅自繪畫或雕刻出那些動物作裝飾。而魯凱族傳統布掛搖籃讓婦女們能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其中女性們工作時會將嬰兒移至身後,背帶緊貼額頭,這樣就能空出雙手工作,也能安穩背著孩子;這樣的細節讓泰國青年們深感驚奇。

(攝影/林婉婷)

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事工助理藍毓晴表示,與青年們相處得知泰國並沒有「原住民」的概念,國家是多元族群的組成,且政府不會驅趕少數民族,而是租用土地給他們發展。

13日上午Turbo分享截至受訪為止的旅程心得,分成三部分:首先很感謝長老教會安排許多體驗,特別是可以從中了解台灣的社會議題,尤其是原住民族如何維護身份認同的議題;也很讚賞長老教會為原住民族發聲,「這正是向我們的鄰舍、甚至所有人展現上帝的愛與憐憫。」再來,他很高興能學習原住民族重視節能減碳、資源回收的生活方式;最後,他也希望透過參與「Adju阿督音樂節」認識台灣LGBT議題,不只議題本身,還在討論中看見不同世代的思想交流。

從雕刻藝術認識部落搬遷歷史。(攝影/林婉婷)

CCT青年主委Bewty Wallapa Benjakul則說,在台南觀察到人們的熱情好客,與城市在飲食、交通等各方面的高度發展性。而在禮納里部落,她聽到過去風災如何重創舊部落,與搬遷後族人們都努力重建生活的故事,認為這是很好的提醒,「泰國如何發展、還有我們自己如何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基督徒。」

擔任教會主日學與音樂老師的Wawa Cheewaporn Apirakpanakhet是第一次到台灣。她表示在台南時聆聽許多台灣歷史,也很感謝禮納里部落的歡迎。她提到泰國有許多族群,但來台灣看到另一種全新的族群樣貌,非常新奇。

13日下午交流團隊前往屏東中會屏東教會,並參觀楠仔樹腳聖經博物館;14日延續原住民文化之旅,走訪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15、16日在安坡部落認識排灣族文化,並參加排灣中會安坡教會主日禮拜。

體驗原住民族傳統服飾。(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