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1970年代,一則澎防部無法破解的密碼

鄭睦群(淡江大學歷史系、馬偕醫學院全人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1971年,一位台灣神學院神學生暫時放下課業,入伍盡國民應盡的義務。當時的義務役是空軍3年,海軍與陸軍是2年,美軍也還駐防在台灣。這位青年抽到空軍,他先在雲林虎尾接受8個禮拜的新兵訓,接著是高雄岡山8個禮拜的專長訓,訓練結束後,這位青年被分發至馬公雷達站。

同期袍澤們替青年取了幾個外號,有「牧師」「神父」,最後乾脆集中叫他「耶穌」。儘管身處異鄉,主日禮拜依舊不能偏廢,這位青年不菸不酒也不賭,這也成為話題,耶穌這個外號在澎湖亦不脛而走。同袍們總是說信教很好,但勸他「不要信得太迷」,大家實在不解,好好的假日何苦要早起上教會,還要做那麼多「服事」。

青年當時聚會的教會是馬公國語禮拜堂,教會生活沒有因服役而中斷。由於台灣各雷達站間彼此通訊便利,讓分發至不同雷達站的袍澤值勤時,偶爾也能閒話家常。例如通信時,他處雷達站的執勤人員不時也會問說:「今天耶穌當班嗎?」馬公雷達站竟也回應說:「耶穌今天休假沒來。」因此台灣各雷達站都知道馬公雷達站有個耶穌,而且這位耶穌還會休假。

這位耶穌在當兵時依舊與教會朋友保持通信,不過基於保密防諜的政策,這些信件在收到之前都已經先被看過了。有一回,耶穌被叫到雷達站主任的辦公室,裡頭的主任長官看起來都非常嚴肅。耶穌在部隊的表現良好,這樣的畫面更顯詭異與突兀。

政戰主任先是開了口,表示澎防部經過長時間調查,認為耶穌的信件相當有問題,因為裡面藏著澎防部無法破解的「密碼」,要求雷達站慎重處裡。當時台灣尚在威權時代,只要被扣上「匪諜」或「通敵」的帽子,不僅當事人遭殃,其身處的單位也連帶倒楣。因此可以想見雷達站主管們當時的心情,該案破也不是,不破也不是,只能寄望當事人說明了。

耶穌不僅疑惑也有點害怕,只好硬著頭皮上前看一下「密碼」,結果赫然發現,原來就是「以馬內利」。他頓時鬆了一口氣,把握機會向長官們自清也傳福音。原來沒有「匪諜」也無人「通敵」,眾人也在耶穌的「開釋」後「平平安安」的離開了。

這位青年在1974年以下士軍階光榮退伍,之後回到台灣神學院繼續進修,1980年畢業後開始展開牧會生涯。雖然「耶穌」這個外號隨著他的軍旅生涯結束而退場,卻也讓「以馬內利」在保密防諜年代的澎防部輕緩走過一回。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