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論壇】以宣教師精神守護母語

12月17日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審查預算時,藍綠立委針對台語頻道展開激烈爭辯。最後因與會委員對該案未能達成共識,已編列的文化部4億元專案預算暫先擱置,讓台語頻道的開播時程出現變數。

會中,召委高金素梅認為,預算內容模糊,文化部也應該先釐清「台語」定義,若文化部定義使用語言人數不到一半的閩南語為「台語」,較難說服大眾。立委陳學聖則表示,把4億拿來製作更多優質台語節目,將比起設置電視台見效。

文化部長鄭麗君指出,目前已有「原民台」和「客語台」,民間倡議設立台語頻道已久,雖然語言復振不是設立台語頻道就可百分百解決,但站在主理機關和文化平權的立場,期待藉設立頻道增加不同語族理解與尊重。她強調,「文化是加法,讓文化平權,讓每個族群的語言、母語,能夠擁有一個基本傳播權。」並指出,語言的使用者有各自脈絡,沒有代表性互斥的問題,頻道名稱不應構成反對理由。

究竟設立特定語言電視台,能對社會帶來哪些影響?是否對於台語的文化保存有著正面助益?難道學習、使用一個語言,看看電視節目就可以達成嗎?身為教會機構,我們該怎麼守護語言文化價值呢?

台東大學華語系教授張學謙曾針對愛爾蘭語言復振運動行為,研究國家挽救弱勢語言的有效性。他發現,由上而下的語言復振效果往往不彰,無論是實施方言教育、提升方言地位或擴展公領域的使用等,都無法讓已經式微的語言重新回到日常生活中。反而由非官方組織興辦的「語言學校」,因為有草根基礎,也有充分支持和參與,成效相對顯著。並且,他也提出語言與認同之間沒有絕對的關係;愛爾蘭人雖然說外族語言,依然保存強烈自我認同。

鄰近愛爾蘭不遠的蘇格蘭,同樣面臨傳統語言急速消逝的問題。蘇格蘭教會過去曾翻譯蘇格蘭蓋爾語與低地蘇格蘭語聖經,今日仍有使用蓋爾語崇拜之牧區,然而,會說蓋爾語的牧者卻越來越少。2018年初教會向會內牧者發動問卷普查,打算集思廣益,並將結果作為教會推動蓋爾語事工的基礎。原因是蘇格蘭教會認為,能否持續在教會使用蓋爾語,對語言的留存與發展極為重要,而教會提升語言使用意識也為蓋爾語的歷史重要性提供了支持。

台灣和愛爾蘭、蘇格蘭一樣都經歷過在地語言遭政權壓迫與汙名化的歷史,許多人至今仍認為說母語就是低等、沒文化的象徵。如今,雖有不少民間團體透過自身力量,凝聚共同意識,希望讓「母語」重新復甦,達成多元共存的企求,但仍有不少人心中殘留疑懼、不安和錯誤認識,這種心靈的不安,無法瞬間消除,仍有待教會帶來平安的消息才能解決。

保存文化不是一門划算的買賣,但改革宗精神卻是要讓各族各民都能用自己的話語讀懂福音。想想過去宣教師為台灣人民保留的語言文化價值,我們不是更應該推動更妥適的母語使用空間嗎?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