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新生活加減法運動

Photo credit: Bad Alley (Cat)

每一個人都期待新的一年充滿了新希望、新計畫、新恩典……,然而,展開新生活,意謂著許多「舊」思維、做法、物品……需減除,還有許多「新」習慣、態度要加進來。新的一年,一起來練習關於追求新生活的加法與減法。


結束,為的是重新開始

◎陳鳳翔

連續3小時夜間課程,學生們的臉龐透露著疲憊。這不是一般老師對學生單向教授的課程,學生上課可不能偷偷魂遊象外或做個人的私事,得要凝神貫注,緊盯投影機,跟著我的步驟,一步一腳印操作各自的筆電,撰寫正確的論文格式,並絞盡腦汁練習寫作。師生雙向互動學習的課程,直到下課,才能解脫。

夜色昏暗,收拾著筆電與講義資料,互道再見,彼此囑咐騎車小心,一位清秀俊美、氣質儒雅的學生向我走來。看得出來他試著要有禮貌,但又按捺不住語氣焦躁,抱怨著:「老師,為什麼這學期你們都是最後一週就要繳交期末報告?跟上學期不一樣啊。以前都是多一個月截止。」

■學業有階段性任務

這個師生皆身心俱疲、整個人被掏空的時刻,並不適合多作討論。這位學生把密集課跟正常課程搞混了,但我仍試著耐心向他說明:「開學第一天已經說過,我的課程都是比照外面一般大學的規定,學期最後一週截止繳交報告……」看著他緊繃的臉色,知道他沒有被我說服。我也了解神學生的教會服事沉重,只有憐憫地注視著他,輕嘆地解說這種設計背後的精神:「如果每個課程期末報告都延一個月,你就會沒有寒假,就不能帶老婆小孩出去玩了。」

看著他離開的背影,回想自己以前當神學生的時後,也同是這種想法,甚至還將之放入禱告。如今看這種禱告,還真的是「主啊!他們不知道他們在求什麼。」多一些時間,頂多讓報告成績多個3、5分。然而,每個學習其實都可以沒完沒了,單單創世記第1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就可以寫成10萬多字厚厚的博士論文。所以訂下結束點,為的是重新開始!讓任務告一段落,迎接下一個階段的學習。

■人生也要去舊迎新

人生的功課也是如此。去舊,才能迎新。每個歲末年初,我會找間安靜的咖啡店或圖書館,拿出週曆手冊,細細翻閱過去一年,滿心驚嘆生命在聖靈的帶領下成長蛻變,接著訂定新年新希望。New Year’s Resolutions中的Resolutions,即用堅定的態度、貫徹到底的決心,寫下新年度新計畫。用這個儀式結束過去的一年,向過去的自己告別,為的是重新開始,展望未來的自己。

40歲前的我,只懂得結束過去的一年,但尚未擁有「結束」的智慧。週曆手冊的確幫助我規劃時間,一一完成許多計畫,但過去還不懂得,多數的計畫只是階段性任務,不該延續。我曾像那位學生不願意接受「課程結束、學習結束」,致使週曆手冊變成慾望怪物,不斷向我喊著「我要,我要,我要」。

「我要」健康,計畫每天都有運動;「我要」能夠國際交流,計畫每天都聽英文;「我要」成為專業的文字工作者,計畫每週閱讀多少書籍,增進中文詞藻;「我要」當個好妻子,計畫如何幫先生分擔解憂,給他幸福的家。屋內乾乾淨淨、一塵不染,棉被、床單、枕頭套週週都換洗,並有陽光曬過的味道;「我要」當個好媽媽,計畫與孩子談心、陪讀功課時間,以及每天供應營養均衡又美味的料理,還計畫進入孩子的學校,擔任晨光媽媽和家長委員協助校務;「我要」當好媳婦,幫公婆跑腿辦事,處理家族事務;「我要」當個好基督徒,參與教會各樣服事;「我要」當個好主日學老師,計畫要跟每個學生的家長保持聯繫;「我要」好好讀聖經,希臘文、希伯來文都要會;還有,「我要」當好公民,參與社區服務,關心政治、公共議題……。

「我要」,像一棵大樹,生命在承載責任、服事他人中漸漸開拓,枝葉繁茂,變得深廣。也許是在家庭、也許是在職場、也許是在教會、也許是在國家社會,讓有需要的人能夠在樹蔭底下乘涼。但是,有些枝幹是出於虛榮的驕傲。明明體力已用盡、時間軋得很緊,本意是要拒絕的,最後卻勉強答應,因為害怕讓他人失望,害怕人們不開心,害怕東、害怕西,任由身上長出超過根部可以負荷的枝幹。直到膀胱炎屢屢發作,強風暴雨來襲,才去正視自己承受不住過度的枝葉繁茂,需要定期剪修,才開始反省「究竟什麼是我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什麼是上帝要我為祂做的事?」

 

枝葉繁茂能讓人在樹下乘涼,但任由枝幹生長而不修剪,當強風暴雨來襲時,可能帶來一場災難。人生,也是如此。(攝影/陳鳳翔)

■我要活出上帝的旨意

使徒保羅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信中提到有人是手,有人是腳,有人是眼,有人是耳……。他見識深遠的道出上帝的心意:「若全身是眼,從哪裡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裡聞味呢?上帝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哥林多前書12章17~18節)我若是耶穌身體的「手」,我就好好當個「手」。年度計畫,我列下的條目盡量是如何訓練「手」?如何保養「手」?全力讓「手」的功用能夠發揮到極致。上帝創造每個獨特的個體,受造則盡情的演出,以顯揚造物者的奇妙,這就是活出上帝在我身上的旨意。

現在的我,每當歲末年初,仍是找間安靜的咖啡店或圖書館,拿出週曆手冊,細細翻閱過去一年而「去舊,迎新」。不一樣的是,每3個月,我學會刪除計畫,控制「我要」,不讓自己陷入「多,還要更多!」的圈套。智慧的謹守「少,就是更多!」的道理。靈修默想什麼是人生最重要的責任,在基督裡「做自己」,了解自己在耶穌身體中是哪種肢體。去舊,才能迎新。結束,為的是重新開始!

了斷舊物,迎接新格局

文圖◎哀唷喂

「開始」是一門偉大的藝術,但「結束」是一門更偉大的藝術。

在目前這間小公寓住了兩年多,期間歷經了:買房──結束在外租屋近20年的日子,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結婚──終結單身,邀請另一半共同生活;生子──小寶寶加入我們的家庭生活。人生不同里程,光是居家空間的轉換,就是一門功課。

買房子當時仍單身未婚,一個人生活自由、經濟也自由,準備搬離住了12年的租屋處時,才驚覺自己的家當那麼多!加上房東人很好,不僅租金便宜,甚至最後幾年讓我一個人獨享三房兩廳20幾坪的空間,因此我的家當散布整間屋子。

搬家之前,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每天下班後仔細整理家當,努力去蕪存菁。我將東西分類成:帶走、送人、丟掉三大類。要帶走的必定妥善清潔擦拭後才逐一裝箱;能送人的,則先打聽好可贈送的單位,例如有二手物義賣的社福機構、專收文具禮品的教會跳蚤市場。最後一類是必須心一橫直接丟掉的,好比報章雜誌、過時的衣物、不合腳的舊鞋等。

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客房,那裡放了許多以為堪用、丟掉太可惜的東西,例如:故障的衣帽架、拆卸下來的燈罩、完好的紙箱紙盒……林林總總,這些雜物讓客房變成了儲藏室。記得當時下定決心,人生再也不要有一間叫「儲藏室」的房間,因它有空間與理由讓人「暫放」不去面對,結果就是惡夢一場。

搬到新家後,除了不再有儲藏室,也調整生活習慣,衣服少買、東西物盡其用。來新家拜訪的朋友感到驚奇:「怎麼有那麼多獅子的東西!」杯子、杯墊、抱枕、碗盤、飾品等,都是我多年的收藏物,過去捨不得用,只擺在櫥櫃裡欣賞。搬家後,明白東西不用就會變廢物,便一件一件派上用場。這些收藏更讓我領悟了:萬一有一天突然死了,別人該如何幫我們處理整屋子裡的東西?想來真是可怕,所以,東西還是夠用就好。

有個單身友人一年前終於買到合意的房子,但家人比她心急,趁她出差不在,熱心幫忙搬家,一股腦兒把所有當家都搬到新家去,堆放客房裡。迄今,客房還是堆滿雜物,連走進去都有困難。

舊物可以留用,但可不要帶著「廢」物繼續生活,趁著搬家、大掃除或生涯轉換,來個人生總整理。在生命週期更迭之際,不要錯過了斷舊物的良機,才能迎接嶄新格局。環視目前的家,仍是當年入住時精心規劃的擺設:大方亮眼的豔黃色沙發、舒適好坐的懶人骨頭、與客廳連通的溫暖書房。只不過,沙發上多了嬰兒玩具、懶人骨頭成了小寶寶的遊戲床、書房裡堆放了比書還多的尿布及嬰兒用品……。早有心理準備,有小寶寶的家庭空間,無法再像之前的簡潔,但願經常調整大人的需要,努力讓家裡的東西不過於我們所能儲納。

最後,借用亨利.克勞德在《收尾學》書上的一句話勉勵自己:「你的事業或生活,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應該死去的,你卻要它活過來;應該殺掉的,你想醫治;應該哀哭的,你為之歡笑;不該懷抱的,你偏去懷抱;該放棄的,你還在尋求解決方案;該恨惡的,卻繼續喜愛?」新的一年,立定新目標之前,先著手清除囤積的東西吧!

儲蓄理財,恩典夠用

◎莊劭宇

消費、儲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要議題」,隨著科技發展與智慧型手機的廣泛運用,資訊快速流動,消費行為也隨之增多。消費享樂不是壞事,有能力讓生活過得好,也是值得感恩的事,不過,享樂前應考慮收入與儲蓄,才能安心消費。

拉開時間線來看,從學生時代、買車、買房、旅遊、經營家庭生活、教育下一代到退休生活,所有的消費支出方式,會隨著生命歷程而有所改變。在從事理財工作的過程中,我經常與客戶分享,當有大金額的資金支出,如購車、買房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計畫來儲蓄,以分配資金運用,特別是這時候必須要衡量生活的品質,讓食衣住行育樂達到平衡。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網頁資料顯示,2017年平均每人所得為美元2萬1159元,以平均匯率30.44元計算,折合新台幣為約64.4萬元,比起2008年的所得,折合台幣約48.5萬元,看似增加32.7%,但如果加入通貨膨脹的考量,實質收入幾乎沒有增加。而且2017年勞動部統計國人平均退休年齡約為60歲、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該年國人平均壽命80.4歲(男性77.3歲、女性83.7歲),試想,勞碌了大半輩子,已經有了家庭、車與房,退休後的生活應該如何規劃才能樂活?要依靠政府的社會福利制度?還是規律的儲蓄計畫?

以馬太福音25章14~30節的比喻來看,耶穌說天國就像那位主人按各人的才幹給予5000、2000、1000銀子,並在各人歸來後誇讚且加添銀子給善於管理的人。透過這段經文來思想,耶穌要我們依能力為未來在天國預備,相同地,在地上的日子,我們也要努力預備,特別是在還有能力的時候就要開始預備──管理財富和身體的健康,這是維持長期生活的重要必要條件。

現在就要思考如何及早預備一筆堪用的退休金,因為時間越短,預備的壓力就越大,相反地,若能拉長儲蓄的時間,壓力就相對減少。也就是說,越早準備,越早儲蓄,越能快樂地過未來的退休生活。

我們都知道,儲蓄是習慣,花錢也是一種習慣,如果發現錢已經花過頭了,第一步應先處理負債,將負債做好整合,調整還款時間與金額,並儲蓄一定金額後再消費。我認為好的儲蓄習慣是有固定的時間和金額,搭配抗拒誘惑的心,省下一時衝動又無特別意義的花費。

前面提到,儲蓄包括管理財富與健康,在此先不談健康的管理,但先跟大家分享與健康相關的醫療費用。當意外發生時,如何降低醫療費用,就是降低財富的損失。我認為每人都需要規劃終身醫療保險,適當降低風險。醫療險分為終身型與每年一約的附約類型,建議把終身醫療當做主要規劃,並視需要加強附約型醫療保障與意外險。

適當規劃健康意外風險後,進一步則要理財,創造主動收入與被動收入。所謂主動收入是每個月固定會有的收入,可以直接想成是薪資;被動的收入則是投資收入,可以想成是儲蓄的資金再投資,像是台幣外幣定期存款、增額型終身壽險、債券、基金、股票、房地產等。在此先不談投資策略與資金配置,但我要強調報酬與風險並存的觀念,包含定期存款在內,不論任何規劃一定存在風險,只是風險大小或波動高低不同而已。

上述消費、節省費用與儲蓄的概談,無不是要顯明一個真理:上帝的恩典夠用。每當我們的物質慾望高過於消費能力、儲蓄底線時,一定要想起這句話。這一樣東西,我真的需要嗎?這一筆錢的消費,我會獲得真正的快樂嗎?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分享我自己的金錢觀作為彼此的勉勵:當人心滿足、人生充滿感恩,就會過得快樂,因為神的恩典無所不在。(本文作者為銀行理財專員)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