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真教會的真見證

▲荷蘭的伯特利教堂禮拜不間斷以庇護難民。(相片來源/Bethel Den Haag)

姚孟昌

12月3日,《台灣教會公報》刊載一條新聞〈真實避難所,教會禮拜不止息〉,提醒我們反思基督徒對客旅、寄居者與難民應承擔的責任。

聖經許多章節提到難民、尋求庇護者和寄居者的故事。包括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始祖雅各、摩西與他的百姓都當過難民。更不用說耶穌誕生後,舉家逃往埃及,避免種族滅絕之難,小小耶穌也是難民。

基督徒在各式各樣的迫害中成為難民,史不絕書。更別提居住在台灣的絕大多數人,也是不同時期來到島上的難民與寄居者。聖經諄諄告誡:「若有外人在你們國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負他。和你們同居的外人,你們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並要愛他如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利未記10章18節)「耶和華上帝為孤兒寡婦申冤,又憐愛寄居的,賜給他衣食。」(申命記10章18節)教會與信徒的記號之一,就是庇護照顧我們當中外來的人,給予溫暖與必要的協助。伯特利教堂正是以另類的公民不服從,實踐信仰。

有人說,教會團體就是不要管政治,不該有政治立場。我認為,說這話的人若不是無知,就是有意掩飾其道德虛無與對特定當權者的支持立場。教會本應在世界上為基督作見證。見證者不是旁觀者,而是對社會公義與國家和平的積極參與者。基督徒應該關心是否有人在政策法律下遭受逼迫;關心是否有人在經濟分配不公下陷入困苦;關心是不是有人被虛謊欺詐迷惑而出賣自身權利與尊嚴。牧師講道固然要闡述來生的榮美,更須教導信徒在現世誠實生活。教會必須帶領信徒對抗罪惡、活出耶穌。

近80年前,荷蘭有一家人尋求庇護,這事記載在《安妮日記》。遺憾的是,日記的結局是悲劇。當時歐洲許多教會領袖選擇從眾媚俗,不敢指責罔顧少數民族、政治異議者與同性戀者的權利。教會甚至趁機與獨裁者聯手,企圖擷取勢力與利益。這是一段暗黑的歷史,相信耶穌基督也為之淚流傷痛。可是當教會悔改,願意棄絕無知、怯懦乃至於野心下的邪惡,願意俯身守護弱者時,作出好的見證,耶穌基督也因此得榮耀。

對我而言,這個以不住禱告保護弱勢的教會,才是我認識的基督教會,才是我願意加入並且參與服事的教會。
(作者為浸信會懷恩堂會友)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