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果子、好樹與園丁

柯啟安

路加福音6章43節、45節以因果句的語法描述了好樹與好果子的關聯性,並以它影射善人與從心發出的善。但有趣的是,究竟是先有好果子,還是先有好樹?這問題與「蛋生雞,雞生蛋」相似,但特別的是,經文中的樹與果子,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樹與果子,它更複雜,它的性質受到善惡、人的思想及其行為的影響。

人來到世上,我認為都是上帝賜給世界的盼望。人承擔了世界的關心與期待,也無條件地擔負了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舊約時代的新生兒們也是如此。有人一生下來作上帝的僕人,也有人一生下來就注定成為奴隸,沒有選擇的自由,只能接受原生家庭與民族賦予的身分,甚至連工作也是如此。

儘管無法選擇身分,但上帝給予我們選擇信仰的自由,有人信仰教條主義,奉摩西律法與妥拉經為生活唯一準則;有人信仰民族主義,認為唯獨自己所屬的種族才是神所揀選的選民;也有人信仰君權神授論,認為世上權力是神所授予。不論人信奉何種宗教或主義思想,都必須將信仰活出來,若非如此,其信仰便沒有果效,失了信仰的真諦,就如失了味的鹽。

人在被上帝創造,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後,便有能力分別善惡,雖然人有能力分別善惡,但有趣的是,卻不一定終身照著善的意念行。有了行為的善與惡分別,善行是心中的善的果實,惡行亦然。基於這樣的論述,好樹似乎優先於好果子;但善行卻可能影響周遭其他人,讓他人因為感動而同樣行出愛,在這樣的情況,則是好果子優先於好樹。

上述兩個例子並非獨立事件,放在時間軸上,可能會在同一時空發生。但第二個例子有例外情事,若各棵樹在各自獨立的環境成長,沒有互相影響的可能,則由種子決定樹的好壞,也決定結出的果實的好壞。除了這事件以外,一棵樹可能影響另一棵樹的結果品質。

在信仰的路途上,我們可能看見路上有需要的人,躺在路上動彈不得,亟需幫助,我們可以選擇繞路走,避免遇到他;也可以選擇繼續走原來的路,同時停下來看看他再離開;抑或是停下腳步關心他,傾聽他的需要。我們都是上帝親手栽種長大的樹,一棵樹的好壞不是從外觀而定,而是從結的果實決定。上帝作為果園的主人,祂會察看每一棵樹結果實的品質,作為一棵樹,我們可以選擇遵照祂的教導去關心身旁最小的弟兄,與其他樹彼此擔待,我們可以活出基督化的信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提醒我們,要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我們是上帝所親手栽種的樹,上帝也將親手收割!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