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聽!在土地與水接壤之處

陳郁屏(生態工法基金會CEO)

「很久以前,雨水落在泥地上,經過5億年成了岩石。但在那以先,在岩盤底下,是上帝的話語。聽!」這是電影《大河戀》中,麥克連老爸對著兩個稚子傳授的自然神學。對這位擁有蘇格蘭高地血脈的長老教會牧師而言,大自然充滿詩意與尊榮。表現在他堅守的信仰與他鍾愛的蠅釣間,則是難以言傳的綿密關係,兩者「都來自恩典,恩典源於藝術,而藝術則仰賴恆久的操練」。在麥克連牧師家中,靈性追求不只彰顯在教會生活與嚴謹的家規,也存在於蠅釣技法的修習,以及對自然韻律的觀察體悟。

《大河戀》是一首極美的生命樂章。對於日後把成長回憶化為自傳小說的長子諾曼而言,相約在大黑腳河畔散步釣魚,無疑是父子三人心靈最柔軟、彼此最貼近的時光。走在那條被他們視為家族河流的森林小徑上,父親會從嚴師化為慈父,「總是在那裡,他的心靈獲得滿足,他的想像力得以復甦。」如此動人的畫面,無疑是詩篇23篇的生命體現。

大黑腳河位於蒙大拿州西部,冰川切鑿形成壯麗河谷,冷冽溪水孕育出多種鱒魚與獨特動植物相,至今依然是蠅釣與泛舟好手的遊憩聖地。《大河戀》刻畫的故事距今約莫百年,1910年代,大戰與經濟蕭條尚未席捲大西洋兩岸,人類的野心與科技發展也還不足以傲視自然,而水泥也尚未大規模的應用在工程建設。彼時,人與土地的關係依然深厚。

「最終,所有的事物合而為一,而大河滔滔的從中川流而過。這條河是由上古的洪水所生,河水沖刷過時間的岩盤,岩石之上有著不朽的雨水,岩石之下有道,道存在一切之中。我深深的眷戀著大河。」電影畫面配合詩意的獨白,讓大河戀的韻律悄然深入人心,所有人都嚮往一條讓靈魂安歇的大河,然而,並非所有河流都能像大黑腳河那樣保有自然的生命力。

在近代史中,水利建設被視為征服自然的進步途徑,是與水爭地的必要之惡。隨著台灣的現代化,大多數的河流也逐漸步向人工化、渠道化的命運。從最早的日治時代築堤防洪,有效控制濁水溪等河流的狂野,奠定了嘉南平原、蘭陽平原等地的農業發展。進入中華民國政府時期,各項水利建設更是力求把所有河川束縮在狹窄的河道內,水泥工程粗暴的侵入了水與陸地交會的模糊空間,把原本的洪泛平原轉變成農田與建地。在土地與水接壤之處,有著稚魚、青蛙、螃蟹與昆蟲的棲所,是各類動物飲水攝食的路徑,也是人與自然相戀的起點。我們不該坐視自然野溪的紋理持續從大地上消失,因為在土地與水接壤之處,蘊藏著創世的奧妙,聽!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