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死議題座談 各方意見交流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前體育主播傅達仁因癌症末期病痛折磨,赴瑞士「安樂死」,引起輿論高度討論。去年「安樂死公投」已完成第一階段連署,未趕上九合一大選時程。1月13日濟南教會有一場「安樂死之路」座談會,邀請安樂死公投提案領銜人江盛醫師說明其看法、前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張嘉芳提出不同意見。

在馬偕醫學院教授醫學人文課程、過去近30年在馬偕醫院擔任醫師的江盛表示,荷蘭是最早將醫生合法協助自殺立法規範的國家,其基本要件是不治之症、病患無法忍受病痛折磨。在台灣也有規範死亡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經4次修法,可見得其難度。該條例最大精神是拒絕醫師急救,基本上也可拒絕醫師的治療,但限制在癌症6個月以內會死亡的項目。縱然安樂死公投可能併入2020年總統大選,江盛預期不會通過,因台灣社會的改革往往不是跳躍式,而是一棒接一棒。

江盛。(攝影/邱國榮)

江盛表示,臨床上他看到醫師的矛盾,癌末病人的家屬要求醫師加重嗎啡劑量,醫師基於可能會上癮的理由拒絕,但是,當醫師的家人癌末,痛苦萬分時,醫師卻立刻給予嗎啡止痛。醫療過程中,醫師們都明白,病患不論是因白血球過高而施打抗生素、因缺水而注射點滴……種種醫治行為,都屬無效醫療,背後買單的則是健保局。

1994年,美國奧勒岡州經公民投票通過《尊嚴死亡法》,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通過醫生合法協助自殺法案。江盛說,反對者多為宗教及照顧等團體,反對的理由之一是窮人會去奧勒岡州「尋死」。但事後經由實證醫學顯示,選擇尊嚴死亡者多是包含醫師在內的白領階級,改變了倫理上的刻板立場。「醫學不教死亡哲學,難道生命及死亡不是人生的一部分?身體疼痛超過靈魂極限時,難道沒有出口可以讓我們出去嗎?」他說。

張嘉芳。(攝影/邱國榮)

持不同意見的張嘉芳指出,在安寧照顧的角度,她反對安樂死,若回到信仰裡來看「活著」,陪伴支持非常重要。當病患受苦,上帝的旨意是什麼?難道人沒有活著的意義及價值?有人是為追求死亡而活著的嗎?她提出一連串反問並指出,安樂死議題與同性婚姻都是價值觀的表述,最後的結果在於表述的價值觀是否讓人感動,她相信沒有人想為受苦而活著,而病患的痛苦不是只有肉體,也包含心及靈魂的痛,「根據研究,進入安寧是靈性成長的快速階段」。

張嘉芳說,《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立法肯定了人有死亡的自然時間,是上帝給的,人不能操作。她說明,該條例2000年立法通過呼吸心跳停止「不急救」,但有呼吸心跳時插管則不能拔。2002年修法為可拔管,前提是病患須簽字。2011年修法為每位家屬須簽名,並送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2013年再次修法,病患須符合末期各項條件,一位家屬簽名,即可拔管。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