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本文為「2018一領一新倍加年度宣教會議」聖經研討內容,全文共分三期連載。
邱淑嬪(玉山神學院助理教授)
哥林多前書11章17~32節
保羅「記念窮人」的呼籲,事實上是指「為窮人奉獻」,目的是使他們能夠脫離所面臨的困境。這項呼籲,一方面是為了維護窮人、有需要的人、受壓迫的人的基本人權,另一方面則是藉著除去世界上的不平等、不公義,與上帝同工,在這世界上促成公義。這不只是歡迎他們在教會裡面平等地守主的晚餐而已,更是進一步地為他們在日常生活裡、實際的生死掙扎、奮鬥過程中謀求公義。教會的成員必須能夠知覺到,自己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以及身為基督徒團體這個聖潔與公義的社群的一分子應當符合的條件,並以此做為起點。對教會裡窮人的關懷,也必須擴及到棲身於上帝所創造世界中的上帝子民,並進一步與他們一起尋求公義。
「記念窮人」是上帝的事工,因為窮人的基本人權是上帝所關心、承諾的。在許多聖經經文當中,尤其是在詩篇和先知書裡面,上帝被描述成一個關心窮困,是特別關心孤兒、寡婦、以及地位卑賤、受壓迫的人的上帝。這些人呼求上帝為他們主持公道、維護他們的權利、拯救匱乏的人、把他們從邪惡的人手中解救出來。這些在社會、經濟、政治體系當中受壓迫、被苦待的人向上帝哭求,因為他們深信上帝將會恢復他們被剝奪的公義。
哥林多前書的經文脈絡顯示出,保羅意圖要糾正一個自私自利的教會,不但不關心他們當中的窮人,反而在守主的晚餐時羞辱他們當中的窮人。他們的作為完全與守主的晚餐的意義背道而馳──主的晚餐原本是基督對他們的愛,以及他們本為一體的具體化象徵,愛宴的基礎是聖潔與公義,同桌的意義則是公義、聖潔及團契。
因此,主的聖餐挑戰領受它的人,在守主的聖餐的同時打破社會階層的藩籬,為貧窮的人彰顯公義、維持團體的聖潔、建立起基督徒的交通。此外,他們應當追求的公義,不只是在守主的晚餐時對窮人表示接納歡迎,視之同為基督的肢體而已。主的聖餐所代表的意義也要求他們主動地參與在追求公義的行動當中,為教會以及世界帶來公義,藉此與上帝同工。這就是在參與上帝的事工,也是與上帝及上帝的百姓建立團契關係。
三、聖餐就是「記念」
根據保羅及路加福音的記載,耶穌在設立聖餐時,除了說:「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犧牲的……這杯是上帝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之外,也吩咐門徒們說:「你們應該這樣做,來記念我。」
在保羅責備哥林多教會的富有信徒守主的聖餐時先行享用美饌佳肴,而冒犯了主的身體,傷害了他們當中貧窮人的自尊時,他同時也指出,這些富人的行徑扭曲了主的晚餐的意義。因此,保羅要提醒他們,是為了什麼原因而舉行主的晚餐。他所採用的方法,就是對他們複述主耶穌設立聖餐時所說的話。他要他們知道,記念主耶穌是他們聚集在一起守主的晚餐的原因,也是這個原因,使他們的同桌共食與其他社交宴席具有不同的意義。
而,路加的記載除了有「你們應該這樣做,來記念我」的命令之外,也指出耶穌設立主的晚餐是在與門徒們一起吃逾越節晚餐的時候(路加福音22章7~20節)。逾越節的晚餐本身就具有紀念意涵,因此,這個背景也就賦予耶穌「記念我」的命令更豐富的意義。
1.猶太人和希伯來聖經對「記念」的了解
對猶太人而言,「記念」不只是抽象的概念,或是指「回憶」而已。它不是一種靜止的、無關緊要的思維,而是一種思維或意象,具有能直接而立即影響個人意志的力量,並能夠使人因而投入、採取某種與之相對應的行動。當一個人記念某個人或是某件事的時候,不一定是說他/她對那個人或那個事件擁有客觀而具體的意象。而是,那個人或那個事件影響著他/她的意願,促使他/她作下決定,並讓他/她樂意隨其決定而行。
換句話說,「記念」擁有影響一個人的意志和行動的力量,因此,「記念」與「行動」是不能夠截然二分的。「記念」的結果,是積極地委身於某個人或某個行動。
因此,記念不只是一種與過去相關的行動而已。一個人記念某個人、事、物,是說這個人容許他/她現在的意志被改變,並且進一步思考,因著這樣的改變,他/她現在,將來能做什麼、應該怎麼做。「記念」過去的事件的結果,應該要能夠激勵一個人在現在和未來採取行動。藉著記念過去的事件,該事件成為現在與未來的事件。
在希伯來聖經當中,「記念」是與儀禮──犧牲、獻祭、節期,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對以色列人而言,這些儀禮是為了「記念」上主的作為。除此以外,當以色列人談及與上帝相關的「記念」時,通常是指上帝大能的行動、尤其是指上帝帶領他們的祖先出埃及的事件。根據共觀福音的記述,主的聖餐的設立是在逾越節晚餐時,這是一個記念上帝的拯救大能的節期。在逾越節晚餐時,記念上主大能的人被置放於上帝過去在埃及施行的拯救奇事,以及上帝在現在與未來對他們的旨意的交錯情境中。過去的事件在儀禮當中成為現在的事件,而參與的人則與他們的祖先認同;他們參與在上帝過去對以色列人的拯救行動中,也參與了對上帝未來拯救的期待。因此,在守主的晚餐的時候,以領受聖餐來記念耶穌基督的信徒,是參與了上帝藉著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新的出埃及事件,並且有分於對未來拯救的期盼。
藉著希伯來聖經對「記念」的理解,耶穌「你們應該這樣做,來記念我」的命令對守主的晚餐的人提出挑戰,激勵他們在當下採取行動。而他們所採取的行動之目的與內容,則應該根據逾越節的情境加以探究。
2.逾越節情境中的「記念」
最後的晚餐帶有濃厚的逾越節氣氛,而逾越節的意義與信息,是了解主的晚餐意義的重要關鍵。
逾越節是為了記念上帝對以色列人的拯救,使他們從在埃及的受奴役狀態得到解放。逾越節晚餐食物都與「記念」有關,作為提醒他們的悲慘、受奴役、被拯救解放的埃及經驗。苦菜是為了提醒他們記得當時的苦況,無酵餅是要他們不忘當時所受的奴役,而羔羊是要他們記得上帝拯救的行動與恩典。這些食物幫助猶太人回溯受奴役與被壓迫的時光,也讓過去的事件再一次成為事實。
過去的事件描述的是目前的事實:他們的努力、奮鬥、掙扎、爭取解放與拯救,必須在當下再一次地被經歷、完成,也必須在猶太歷史的每一階段當中與他們的存在、生存融為一體。「出埃及」與「逾越節」對猶太人來說,從來就不只是一個已經完成的、過去的事件。猶太人總是在「出埃及」的過程當中,也總是在上帝的恩典庇護之下「逾越」所有的災難。過去的事件對每世代的猶太人而言都是現在,並且是深具意義的。他們在每一次逾越節的慶祝行動中再次經驗上帝的拯救行動;他們的祖先過去在埃及曾經經歷過的悲慘、奴役與解放,也同樣地被現在的猶太人經歷著。
在耶穌基督設立聖餐時,不只是以記念過去的態度守逾越節,而是更進一步賦予新的意義,並使逾越節的意義更加豐富。耶穌讓自己作為逾越節的餅與杯,祂的行動與所說的話語,使舊傳統有了新意義。「身體」與「血」代表的不只是肉身的身體,也是意指一個人的人格與自我,是用來指一個人完全的自我。這種說法不只是暗示著耶穌就是逾越節的犧牲,祂的鮮血流出,祂的身體被放置在祭壇上;在擘餅與分杯的時候,耶穌也與領受的人分享祂自己的自我,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團契,是一種請他們來參與、分享祂如何活與如何死的邀請。
就如同無酵餅是以色列人在從奴役到自由解放的路上的食物,耶穌現在成了祂的門徒們在從「以自己的方式而活」到「活出耶穌基督」的旅程上的「糧食」。無酵餅是以色列人出埃及,邁向新天地時的食物;信徒們接受了耶穌的身體與血,則象徵著他們的生命有了一個新的開始。麵包與酒所代表的耶穌的身體與血,將會在信徒們的旅程上滋養他們、培育他們的生命,也將促成基督徒之間的合一。 (待續)